三、简答题
1、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 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 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 2、教材的分散性与系统性; 教学的随机性与专门性; 学生的模仿性与实践性。
3、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记叙文的知识; 其次,领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社会历史价值; 第三,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生活,思索人生,探求真理; 第四,引导学生借鉴记叙方法,培养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4、从说到写; 从述到作; 从仿到创; 从放到收;
从部分到整体。 5、语文知识教养; 语文能力培养; 学生智慧开发; 品德观念影响; 审美情操陶冶;
非智力心理品质培养
6、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准;
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 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四、论述题
?1、 情与理的结合
?? 语文学科的德育是情感熏陶和观念教育并存,两者有机结合的;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它要求建立在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学注重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寓教于乐,融情入理,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
德育内容的明朗性与隐蔽性
??明朗性指文章的主题是明显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直接的;
??隐蔽性指语文中的德育内容不是明显表露在文字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 ?2、语文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应当是: ?认知方面
??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分配注意力; ??较强的记忆力;
??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方面:
??积极乐观的心境;
博大无私的爱;
较强的情感自控力; 意志方面:
较强的自制力;
不屈不挠的坚定性。
五、分析题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学习比较阅读。 ?2、重点是理解关于美的描写;难点是理解人的感情。 ?3、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教学大纲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语文教学研究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开设的一门应用性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原理以及相关的教学基本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初步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为教育实习和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材采用陈建伟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要参考书采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点
绪 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 【学习要点】
研究对象;根本任务;性质特点;价值意义。 【内容提要】 一、研究对象
中学语文教育阶段中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
理解要点:存在的特定阶段;包括课程与教学;研究矛盾与运动。 二、根本任务
揭示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水平(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特征;课程与教学的必然趋势;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正确理念;语文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质量。
三、性质特点
性质:应用性教育理论。
特点:综合性——以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等为依据;实践性——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 四、价值意义
丰富了教育科学;是中学语文课程及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即母语教育。 【学习要点】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内容提要】
一、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
设立于1903年;早期的中国文学课;后来的国语国文课;1949年定名语文课。 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既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又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语文课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广的影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具有言语教养和精神陶冶的功能,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承担着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特殊使命。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接受相关教育后具有的素养及其特征。 课程目标随着课程学习任务和教育任务的完成逐步实现。
课程目标的确立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课程目标的重要意义:是编制、实施及评价课程的依据。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义务教育阶段,包含精神陶冶、文化教育、习惯养成、智力发展、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包含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学习要点】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系统;中学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语文教材。
【内容提要】
一、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系统
中学语文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语文课程特定的目标而选择的,主要通过选文和学习活动设计去体现,它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必要说明;是管理与评价课程的重要依据。其主要依据是语文教育目标,由政府主持制订及颁行,具有权威性、法规性、纲领性和指导性。
纲领性文件的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及评价的依据。
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三、中学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课程功能的物质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的意义: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材的主体。
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注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陶冶学生,塑造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要点】
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中学语文教学与各种教育。 【内容提要】
一、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
基础性:语文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整体性:语文教育以人的全方位发展为逻辑起点及其归宿。 终身性: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而母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
依据: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依据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
特点:情感熏陶与观念并存;内容的明朗性与隐蔽性共存。 内容: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三、中学语文教学与智育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华师在线2012期末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