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 。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 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
2.对第⑤段画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B.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精神。 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遇事自卑怯懦的心态。
D.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他们谦虚谨慎不争名利的美德。 3.第④段作者运用了 和
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 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
;用来比喻: 。
5.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第⑤段横线处空缺的——句补写在下面: 十一
参考答案 页首
①一位获得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学在介绍学习的经验时说: “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交流思想大有益处。”他的话,引起了(yu)会者的共鸣。
②中国自古便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的说法,足见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交流思想很有益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说过:“倘若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也有一个,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这段话,同样充分地表明了交流思想的重要作用。
③思想的互相交流还能开阔视野,严密思路,增进友谊,提高修养。历史上不少中外名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唐朝的张籍在《祭退之》一诗中,就说到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披穷古今事,事事相酌量”。他们事事互相交流,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开阔了作品意境,而且成了
莫逆之交。在科学史上也有一段水火相容的佳话。德国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性格 A
,人们说维勒是“一盆冷水”,而李比希却是“一团烈火”,然而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密切合作,相互磋商,一同成为有机化学的创始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变幻不定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举措得当,为国争光,赢得各国政治家和人民的赞誉,那更是与他善于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不开的。
④互相交流思想,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探求科学知识,互相讨论交流人生意义,不仅能增长知识、增进友谊,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果狭隘地认为学习是竞争而拒绝交流,结果只会封闭自己,作茧自缚,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从发展角度来看,现代社会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浩如烟海,而目前我们中学生所学的,还只是前人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认识方法,只有及早养成乐于和善于交流思想的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跨世纪新人。
⑤不断交流思想,使自己博采众长而臻于完善。这对每个人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应当是大有(bi)益的。
1.根据文句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他的话,引起了(yi) 会者的共鸣。
(2)这对每个人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应当是大有(bi) 益的。
2.第③段中“A”处应当填写的成语是 。
3.第③段中选用中外名人作为 论据,作者分别从 、
和政治三个领域选取代表人物来证明——的重要性;第④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第④段中“乐于”和“善于”语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5.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20个字)。 □□□□□□□□□□□□□□□□□□□□ 十二 乐趣的果实 参考答案 页首
①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把读书当做乐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隙缝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做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大不自在;有人把劳动当做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做最大的乐趣。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
③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
④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做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
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
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欢娱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
⑤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欢娱。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 ,第⑤段中加点的“俗艳的欢娱之花”比喻的是 (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
C.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3.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论证的分论点是 。
4.在第④段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要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5.第⑤段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 (不超过1加字)
创见的另加分) 十三 比较阅读 参考答案 页首 甲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乙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
索。
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1.甲文沦证的论点是 ;乙文论证的论点是 ,两文论点都含有
的意思;乙文论点还含有 之意。
2.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 、 的论证方法;甲文第二段还先从 面,再从 面进行论证。
3.甲文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这”指的是 。 4.甲文第二段中,“怀疑”“思索”“辨别”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5.请你从自己的生活或读书实践中举一个例子,表明你对“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页首
一、1.(1)nāo,不好,坏;{2}Xiǎn,少 2.总领全文。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或富不骄,穷不悲;“可取”。 5.“守得贫”就是再穷也不放弃做人的准则,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穷得有骨气;“耐得富”就是再富也不张狂,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和事。“守得贫,耐得富”告诉我们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二、1.不可以。因为“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是从正面说,而·功亏一箦”是从反面说的,一正一反起到强调作用。 2. B 3. A
4,以持之以恒的严肃态度来对待平凡的生活,对待平凡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精神的体现,是难能可贵的。(答案中扣住“坚持下来不容易”即可)
5.强调“坚持”是做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它可以帮助人们去培养其他的许多品质,
如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的品质。
6.全文论述了具有坚持精神的重要性。指出了坚持包括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坚持是做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 页首
三、1.C
2.我们要(应该)坦然面对失去。
3.第③段从人生需要坦然面对失去来论述;第④段从如何才能做到坦然面对失去方面来论述。
4.补充说明人生并不排除所有金钱,只是排除那些用人格和尊严换来的金钱。
5.第①则材料可结合文中的·有时失去并不一定是损失,而是放弃,是奉献,是大步跃进的前奏或序曲”的观点来分析;第②则材料可结合“坦然面对失去,不是像有些人那样自我姑息,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看破红尘’、碌碌无为地苟活。”来分析。
四、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鼓励他人。 2.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3,激发感触,引出自己的观点;是本文的一个论据;因为作者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首先引用了这一例子,并从反面设想,没有这个鼓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4.可以是一支蜡烛,驱走一方黑暗与寒冷。 5.给人信心和勇气。 页首
五、1。应在[c]句与[d]句之间。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3.换一种说法中包含孤注一拂和玉汝于成两层意思即可。 4.事例一是要举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人物,二是老早就立下志向的成功,或“歪打正着”的成功。
5.只要和文章结合,符合情理就行。
六、1.刘向只是说出了学习对于人生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而佐藤一斋则进一步阐明了学习与人生各个阶段发展的关系,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3。学习——永远不晚
4.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证明了中心论点“学习——永远不晚”。 七、1.战胜自己。
2.排比;表明每个人的“敌人”处处存在,突出了战胜自己的必要性。 3.失败是由于自己的消极退缩。 4. D
5。③与④之间。 页首
八、1.瞬
2.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3. B 4. C
5.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结合输入。 6.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7.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字,它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这种文字系统凝聚了高度的智慧,科学又实用。
8.①√ ②x ③√ ④√ 九、1.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2.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作者这样安排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5.强化中心论点;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力口严谨。 6.要求:所举事例必须有典型性,表述简明,意思完整。 例如:宋代方仲永小时候天资聪明,“指物作诗立就”,因为不注意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衰竭,终于成了一个普通人。
7。例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2)天才出于勤奋。 页首
十、1.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2. A
3.脑科学研究的结论 日本的西红柿试验 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 4.平常结凹个果实,经过开发能结13000个果实的西红柿 现在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的人脑
5.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句子完整,与上文的意思相对或相反即可) 6.A
十一、1。(1)与 <2)裨 2.截然不同(答案不惟一)
3.事实 文学 科学 交流思想 正反对比
4.不能互换。一是因为“乐于“和“善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二是因为互换之后与中心语就不照应了。
5.互相交流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十二、1.①乐趣得来的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②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 2.C
3。①举例论证(答·例证法”也可以)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4.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产品”也可写成·收获”等) 5.略 页首
十三、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生活中需要思索;不盲从、不迷信(书本知识或前人的成就);努力探求新知,不断创新
2.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正(面);反(面) 3.传说的话;怀疑的精神
4.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是按人们认识的过程(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2 语文中考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语文中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 200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记叙文阅读训练(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