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1 1、生物的基本特征:

a、生物大多由细胞有序构成; b、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

c、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其中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3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光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2)、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 视野亮度 细胞的大小 清晰度 细胞的多少 高倍镜 暗 大 清晰 少 低倍镜 亮 小 不清晰 多 3)、成像规律:倒立的反像。(上下左右都是相反方向的) 4)、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x 物镜的放大倍数 。例如。目镜为5x,物镜为10x,放大倍数是50倍。

4、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变量是 水温

科学探究实验有三个原则:对照、平行重复、单一变量。

①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

②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变量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③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至少3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5、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6、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7、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8、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通气和增加土壤肥力,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10、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11、生态系统的组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12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13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来源;没有分解

者,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

1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15、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营养物质。

光合作用

16、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暗处理(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目的: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17、光合作用的公式:

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 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 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18 叶制造的有机养料通过 筛 管运输到根、茎、果实等器官中。

根吸收的水分通过 导 管运输到叶

19、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

20、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21、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如干海带浸泡在水中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如糖拌西红柿 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失水 ⑶、 无机盐 作用 缺少表现 氮 长叶 叶色发黄,生长迟缓 磷 长果 植株呈现紫红色斑点 钾 长茎 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干枯 22、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失水现象 吸水现象 凉拌黄瓜 干海带浸泡在水中 糖拌西红柿 萎缩的蔬菜放入水中

23、

1)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营养物质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无机盐包括:铁、钙、锌、碘等。

2)、鉴定食物中含有淀粉,通常可以利用淀粉滴加碘液试剂会变成蓝色的特性进行检验。利用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的特性,可以鉴定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而脂肪往往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 3)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建造我们的身体:水在人体内含量最多,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最基本物质。

(二)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人体的供能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提供;脂肪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是重要的储能物质。

24、合理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三餐合理。 25、

消化作用:使原来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物质

26 、 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27、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胃腺(胃液)、胰腺(胰液)、肠腺(肠

液)、肝脏(胆汁)【肝脏 是最大的消化腺】。

28、胃的功能:1、暂时储存食物 2、初步消化食物,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29、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收)

②、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收) ③、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30、消化的概念: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31、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2、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 ①淀粉的消化: (口腔)

酶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 (胃)

酶??蛋白质?氨基酸

③脂肪的消化: (小肠) 酶胆汁???????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总结: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是在口腔、胃、 小肠部位被初始消化,它们被消化的终产物分别 33、食物链的构成特点: 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

性动物,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

(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34、举例:两个成语中的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

35、呼吸作用:在组织细胞内,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公式:

36、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互依存,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37.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 38、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 呼吸肌 肋骨 膈肌 胸廓容积 肺内气压 气体进出 吸气 收缩 上举 下降 扩大 低于大气压 进入肺 呼气 舒张 下移 上升 缩小 高于大气压 从肺排出 39.气体交换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40、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二氧化碳则相反,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2

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是有生命的。2.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仿生学 2.生物学发展前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环境: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珊瑚虫的骨骼能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 第2节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1、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即“自然环境”)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阳光、空气、水、温度 2、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助 种内关系:互助、斗争 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能松土,蜣螂是“自然清道夫”,蝗虫危害农作物。 2.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净化空气等。 3.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

4.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5.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书P15) 保护色:变色龙、蜥蜴 形态、结构的适应 拟 态:竹节虫、枯叶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警戒色:七星螵虫、毒蛇 生理、行为的适应:鸟类的迁徙、动物的冬眠。 第5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1.显微镜的使用(书P18)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在线全文阅读。

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要点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683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