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应用行为分析ABA(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注意情境 逃避情境 喜欢的玩具,告诉他自己玩,老师要忙别的事情。 给予一定量的作业或任务要求他完成。 对依从性行为给予社会性的认可与鼓励。 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说:“好,你可以不做。”或“好,你可以休息一下。” 实物情境 给他喜欢的实物(吃的、喝的或玩的)目标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被收回的实物,消费或玩15秒钟,然后说:“好,老师并说:“好,你可以得到它。” 现在要收回,你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 独处或相对独处的环境;环境设置单一;没有针对目标行为的社会性结果。 日常的社会互动。 自我刺激情境 通过操纵问题行为的背景与结果而观察这些操纵变量对行为的影响。具体操作与背景和结果的控制如下:上述试验操作一般每天进行1到2次,每次时间大概为1个小时,每一个情境分配的时间为10到15分钟。操作中记录每一次情境中目标行为出现的频次。如果记录的结果显示在某一个情境中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最高,则提示该情境即为目标行为的功能。比如,我们看到的结果为下表表示,那么,该问题行为的功能为“寻求注意”:

游戏情境 0

.

.

目标行为 行为分解

注意情境 20 逃避情境 3 实物情境 2 自我刺激情境 1 ABA的基本原则:目标行为分析/分解

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指行为链中需要建立的行为,即训练中期望孩子出现的行为。 ? 目标行为的特点:阶段性与系统性;

? 目标行为的设置原则:预先设定,因人而异、把握可操作与可控制性;

? 目标的转换:在操作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对目标的预期标准,但这种改变是暂时的,

是为了预期的目标行为最终的出现。

行为分解

采用任务分析法,即分析儿童学习某项行为机能所需要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然后对每一步骤或环节进行单独训练,最后达到对整体行为的掌握。

? 课题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单元行为(步骤),对每一个单元行为还可以继续分解,

这样逐级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为链,强调各步骤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使用连环法就是对这一原则的体现。

? 步骤分析:在教孩子学习一个单元行为(步骤)时,将他的反应按照趋近目标行为的程度

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强调对目标行为的趋近程度,这一原则体现的就是运用塑造法。 ? 儿童分析:是在任务分解之后,对照具体的任务来分析儿童完成这个任务的强项和弱项。

需要确定:儿童已经会做了什么,需要学习的是什么,教师给予帮助的是什么,判断儿童的困难是什么,在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是否存在影响完成任务的因素,如何解决等。

洗 手 单元行为 1 单元行为 2 单元行为 单元行为 3 1 生活自理 穿 衣服 单元行为 2 单元行为 单元行为 3 1 上 厕所 单元行为 2 单元行为 3 洗 手 开水龙头 1 洗 手 2 关 水 3 擦 手 4 搓手 2-1 打香皂 2-2 冲手 2-3

ABA的操作方法:DTT+PRT

. .

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 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

分解式尝试教学法(DTT)——ABA的基本操作公式

1.含义

分解式尝试教学法又称“回合式操作教学法”或“离散单元教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简称为DTT)。DTT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做出回答或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换言之,DTT的操作特点是先由干预人员给出一个简短明确的指令让患儿做出一个单一性动作,如果患儿根据指令完成这一动作则立即给予预选的奖励,否则就由干预人员给予适当的口头提示或必要的身体辅助,待其能自己完成该动作后再逐渐淡出提示或帮助。每一单元都应简短并与下一单元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是一种结构性较强的治疗方法。

指令(刺激) 个体反应

该回合结束 停顿

2.DTT 五元素:指令、个体反应、辅助、强化、停顿 DTT五元素 操作顺序 结果(强化或辅助)

下一回合

正确反应 给予强化 停 顿 指令 错误反应/无反应 不予强化 停 顿 重发指令 辅 助 下一回合 停 顿 强 化 正确反应

⑴ 指令 ——DTT的第一要素

? 指令的概念:即表达训练者的要求,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出示的刺激。

? 指令的类别:语言指令(让孩子做什么时所说的话)和非语言指令(手势、示范动作、物

品、卡片等)。(注意:在发出语言指令时,经常伴随有非语言的指令。)

? 指令的意义: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 ? 发指令的原则:

? 统一性(前后一致):在开始教一个自闭症孩子时,指令要保持一致,以使孩子准确地

理解让他做什么;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将指令改变一下。这是因为自闭症患儿对语言理解存在极大困难,如对“你叫什么名字?”理解,但不理解“告诉我,你的名字”,所以初下指令时要注意表述的一致性,变通反应需后期运用泛化技术进行大量练习。 例1):在开始时教孩子模仿动作时一直说:“这样做。”以后逐渐变为“小强,这样

做,好吗?”

例2):开始时说:“把书给我。”以后可以改变为:“把书拿给我。”

『注意』开始时指令必须保持一致,但要尽快地改变它,以帮助孩子泛化。

? 不重复性:如果指令发出后孩子没有反应,给予辅助,完成一个回合,再发下一指令。

『注意』重复指令是一种指令无效性的表现,也是很多教师初学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要求发出指令后要给孩子一定的思考时间,等待1~3秒没有反应就认为是无反应,立刻重新发指令,若失败,第三次发指令后立刻辅助(一般可以给孩子两次机会来等待孩子的反应)。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在[听到一次指令后必须做出反应]。如果我们多次地重复:“起立,起立,起立”,孩子会理解为他不必对一个指令做出反应,他可以等待或不反应。孩子不反应时,我们应做的是给予辅助,而不是重复指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言语是有意义的,听到我们说话,他就必须做出反应。

? 与强化结合使用:在孩子反应正确时,给予夸奖(强化)。如果孩子做对了,而我们不

对此做出反应,就没有结果,或者说他的正确反应被忽视了。换言之,是我们的行为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想孩子做出适当的反应,我们也必须做出适当的反应。 ? 明确预期反应:发指令前要明确地知道想要孩子做什么。只有我们自己明确地知道指

令的内容和预期反应,孩子才可能明白。因此我们要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运用指令去达到目标。

? 发指令的技巧:

☆ 及时、适时 ☆ 有必要性 ☆ 准确、扼要 ☆ 可实现性 『注意』训练时,训练者要熟悉每个孩子的情况,了解个体的语言理解程度,在给予他们指令时选择最准确的语言和最合适的长度,以使自闭症孩子听懂指令、理解别人的意愿,并做出正确的反应。一般要求所下指令简明易懂(刚开始,只有一个动词,或动词加另外一个词,比如“拿”、“拍”、“拿积木”、“拍手”、“数数”等),突出重点、不拖泥带水(比如说“指眼睛”,不要说“你的眼睛在哪里”等),教者声音大而自信。 注意事项:

? 环境单一,目标明确,避免不必要刺激; ? 观察孩子反应,给予必要辅导;

? 语言指令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把握恰当、提高的原则;

?

? 当孩子没有正确反应时:保持镇静,不要着急,更不要和孩子怄气;对孩子的不适当

反应可以忽视;平静地对孩子说:“不行,再做一遍。”(视孩子的个别情况而不同,对有些孩子我们什么都不说,而对有些孩子,我们可以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不行。”)

⑵ 个体反应 孩子在听到指令后的行为表现,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⑶ 强化(Reinforcement)——ABA的核心要素 ? 含义:在行为发生之后能维持或增加行为发生率的程序,即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设的反应:

给予强化/不给予强化。

? 意义:是ABA方法体系中的重要概念,DTT回合中表现结果的环节,体现了行为训练的

基本理念(交往的愉快感)。正确理解强化的原则,熟练掌握强化的技巧,是训练有效的关键。 ? 原理:

? 某一行为适当→给予强化→该行为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

? 某一行为不适当→不予强化→该行为没有得到强化而减少或消失。 『注意』什么是应该被强化的行为?被强化的必须是正确行为,基本原则是“赏善不赏恶”,但在使用和操作时常常会混淆,我们应该从家长(或老师)和孩子两个角度去进行判断。 ? 种类(根据强化的动力来源):

? 外在强化:来自孩子以外的奖励性刺激,如夸奖、实物等。

? 内在强化:来自孩子本身的奖励性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则的自觉认可等。 ? 方式:制造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的反差

? 正强化:通过给予奖励性的刺激,促进正确行为反应的增长。(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多使

用正强化) ? 技巧:及时夸张、判断准确、创造机会、契约兑现(没有附加条件)、坚持原则、

持之以恒、说明原因。 ? 意义: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如学习活动)的快乐。

? 负强化:当不正确反应出现时,出现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不被期望的行为没有增强

而减少或消失;当正确行为反应出现时,就移去孩子所不喜欢的刺激物,被期望的行为被增强而继续出现。(巩固已学会的东西时可以使用负强化) ? 技巧:赏惩严明、贵在坚持、反复提醒(给予诱惑)、与正强化同时使用、说明原

因。 ? 意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 强化物:

? 含义:用来对孩子的正确反应进行奖励的物品或活动。其特点是多样性,即凡是对孩

子能起到鼓励性作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强化物。 ? 种类:

? 一级强化物:直接(间接)与孩子的生理需求有关,如食物、饮品、亲抚、依恋

物品等,也称作“初级/原级强化物”或“生理性强化物”。 ? 二级强化物:成为一级强化物信号的事物,也称“次级强化物”。它是在一定条件

下习得的,是因为它们伴随初级强化物的反复出现,而对孩子具有了强化的作用。二级强化物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 社会性强化物:鼓励/赞扬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如夸奖、笑容、亲吻、拥抱

等);

. 活动性强化物:中断一下学习,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听音乐等; . 象征性强化物:分数、红花、硬币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应用行为分析ABA(3)在线全文阅读。

应用行为分析ABA(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65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