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1、流水段划分
流水段划分既要考虑现浇混凝土工程的模板配置数量、周转及每日混凝土的浇筑量,也要考虑流水段物资、工程量的均衡程度,具体流水段划分规划如下:各楼层进行分段施工
各楼的施工考虑流水施工,具体见进度计划安排。 2、施工测量放线
2.1 根据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对各流水段进行网状控制,兼顾±0.000以上施工,设置控制轴线具体位置施工时确定,根据建设方工程部提供的水准点向南侧、北侧引高程控制点,距离基坑至少5m。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按照导线施测,所有控制点设专人保护,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
2.2 运用经纬仪拨角与垂直投测轴线时,采用正倒镜分中法。
2.3 钢尺量距时,要求采用标准拉力50N,季节复检时,根据气温情况进行温度校正。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视具体情况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2.4 标高抄测采用AL325-A水准仪,视距差控制在2mm以内,均以控制水准点作后视,并作往返闭合。
2.5 楼梯间放线和除面层做法,放出详细平面、标高及混凝土面层控制线;四个大角,以控制轴线引上下贯通线控制垂直偏差,外墙立面窗口两侧控制线从上到下弹通线,逐层上引控制。
2.6 所有测量仪器及器具定期由市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经批准授权的
-
--
30
计量检定机构校准检定,合格后具有检定证书方可使用。
2.7 沉降观测:(建设单位可直接委托有资质单位)沉降观测点具体部位由设计单位确定。当浇筑完±0.000混凝土,即在底板上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待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观测,以后结构升高一层,复测一次,直至竣工。工程竣工后观测次数:按设计要求进行观测至下沉量不大于1mm/100d停止观测。 3、基础工程
3.1、降水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1)、方案选择:根据场地土质情况及周边标段已完成的基础施工情况,结合勘察单位(地质勘察报告建议)意见,我司认为选用轻型井点降水最为适合本项目施工。轻型井点降水原理为由自吸泵产生真空负压,从而达到抽吸地下水的目的,其对砂性土降排水效果尤为显着。对渗透性较差的混合土或砂、粘性土互层,则应采取投烁、改变井身结构等措施以保证降水效果。另外,轻型井点易于施工,轻便、灵活,且造价相对较低,便于维护和管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能根据地层复杂多变、赋水透镜体发育的特点,可即使调整降水经典的平面分布,灵活抽取、疏干地下水。为保证在基础开挖时达到预期效果,经综合考虑确定,采用二级井点降水具有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快速,既沿各栋建筑物一周设设置两排,根据建筑物周边长度,每10组设置1套轻型井点降水机组。
3.2、基础土方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编制专项方案)
3.2.1、土方开挖
项目土方开挖根据场地特点,周边无建筑物影响,降水后,可采取放大坡度开挖,按地质勘察报告建议1:1.3放坡,配合土钉墙施工,具体要求
-
--
31
如下:
(1)、土方必须分层分段开挖。
(2)、每层开挖深度按设计要求并视现场土质条件而定。 (3)、开挖要到位,不得欠挖,严禁超挖。
(4)、机械开挖时,留下距基坑设计边线一定厚度的土层,利用人工开挖并修坡,坡角大小和坡面平整度应达到设计要求。
(5)、开挖过程中,如遇到土质恶劣地段,其开挖长度和开挖深度由现场施工人员来控制。
3.2.2、初喷混凝土
清理受喷坡面,埋设好控制喷层厚度的标志。
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水=1:2:2:0.5。
混凝土用料称量要准确,拌合要均匀,随拌随用;速凝剂的掺加量视地质条件和地下含水量而定,通常为水泥重量的3%左右。
喷射混凝土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段内按自下而上顺序喷射。 喷射混凝土时喷头和受喷面保持垂直,保持一米左右距离;喷手应控制好水灰比,保持喷射面平整,湿润光泽,无干斑或流淌现象。
混凝土初喷厚度控制在2~3厘米左右。
3.2.3、铺设铁丝网格
挂铺铁丝网格:基本网格为50×50㎜。
施工作业面采取分层分面铺设铁丝网,铁丝网与坡面之间用φ14构造垫筋固定,间距为:2000×2000mm,铁丝网随护坡面铺设。
3.2.4、终喷射混凝土
(1)、检查确认铁丝网敷设、连接符合要求后,立即进行终喷混凝土到
-
--
32
设计厚度。
(2)、终喷混凝土的工艺要求与初喷混凝土相同。
3.2.5、施工注意事项及建议
(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遇到问题时,应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协商解决。
(2)、设计变更内容按设计单位的变更通知书执行。 (3)、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及试验记录工作,办好验收手续。
3.2.6 位移、沉降监测
基坑监测
采用信息化施工,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 必须对基坑进行监测,方案如下:
(1)变形观测的基本工作点和观测点的布置
1)、基本工作点置于最深2倍范围距离之外的稳固安全地带,用于水平观测时,每边不少于3点,其型式采用300×300×1000mm的现浇混凝土,顶部插入Φ20的钢筋;同时兼做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2)、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设置:
基坑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沿坑顶冠梁上布置,约20米设置一个观测点,冠梁施工完后设点进行初始测量,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平均3~4天观测一次,遇到突变或大暴雨季节应加强观测;开挖到底井地下室底板完成后检测周期为7~10天。
(2)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根据本工程地质状况和基坑开挖方法,参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有关
-
--
33
规定,本工程基坑开挖变形观测按二等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执行。
(3)场地查勘与记录:
1)、施工前对原场地进行全面调查, 查清有无原始裂缝和异常并作记录, 照相存档。
2)、每次观测结果详细记入汇总表并绘制沉降与位移曲线。 (4)观测要点
1)、每次观测前,首先复核基本工作点的稳定性。
2)、所用仪器必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检定合格。观测期间要做到“五固定”,即观测人员、测量器具、观测方法、观测路线和测站固定。
3)、观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首次观测,并在同期观测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变形观测的起始数据。之后随开挖进度和变形速率确定观测时间。
(5)变形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检查外业观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本期变形量和累计变形量,将其变形结果及时报至项目总工,以便判断和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为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监控信息。
3.3土方回填
1)场地回填土应夯填密实,优先利用沟槽中挖出的中粗砂,回填砂内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含水量应符合压实要求。
2)回填土采用人工自上而下分段分层铺填,每层需要铺厚度不宜大于300mm,再用打夯机分层来回打夯。确保地基填压密实,在角隅处由人工用
-
--
3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文昌东方高隆湾施工组织设计(下沉式广场) - 图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