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母、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 1、 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形成: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并对五行特性进行归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了爰稼穑”
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行”指,运动变化。 归类:“木曰曲直” 曲,屈也,弯曲;直,伸也,伸直。曲直,指树木枝条具有生长、升发、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炎热、光明;上,上升、升腾。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炎热、升腾、光明的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都是基于土之特性的表述。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革。从革,指金具有顺从变革、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冷、闭藏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五行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1)
归类方法: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水,中央归属于土。
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制化 (1)
五行相生
第 六 页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
五行制化
制,克制;化,生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又逆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两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附】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一行(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应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为胜气;其所不胜,是为复气,又恰好为其所胜之子。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母复仇”。如木行亢盛为土行的胜气,金行旺盛为土行的复气;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五行生克异常 (1)
五行母子相及
如临床常见的水不涵木症,即先有肾水(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进而导致肝阳偏亢。又如于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寒凝肝脉证等,皆属母病及子的病变。他脏之间的母病及子病变,以此类推。
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既有子脏不足引起母脏亦虚的母子俱虚之证,又有子脏亢盛导致母脏亦盛的母子俱实之证。 如心病及肝的病机传变,临床可见由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心肝血虚证;由于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证等。此外,还有子脏亢盛损伤母脏,导致子盛母衰病变,即
第 七 页
所谓‘子盗母气’如肝火亢盛,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 2.五行相乘相侮
(1)相乘 指五行中所不胜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机变化。 (2)
相侮 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
春天的温暖源于冬天,属阴中之阳的少阳;秋天的凉爽源于夏天的炎热,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第二章 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孢) “象”,指在外的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较所获得的现象。 2.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孢。
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存精气;六腑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功能上储存精气与五脏相似。
第 八 页
第二节 五脏
心:
“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1.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 (2)心火宜降 2.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2)心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3.心主神明 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见于《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4 系统联系
(1)心藏神 中医学将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魂、魄、意、志,此五者又分藏于五脏,称为“五神脏” (2)心在志为喜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心在窍为舌 (5)心在液为汗
(6)心应夏 夏季是一年之中炎热的季节,属阳中之阳。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与夏季相通应。 [附] 心包络
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肺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第 九 页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少阴。肺系统包括:肺藏魄,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概括为“肺主治节”,如《素问.灵兰秘籍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车架的车顶。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2. 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
3. 肺气宣降 肺气宣降,指肺气向上向外宣发与向下向内肃降的相反相成的运动。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维持着肺司呼吸、主行水等功能。
肺气宣发 指肺气升宣与布散的运动形式,与肺主清肃相对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并将津液化为汗液排除体外。 肺气肃降,指肺气清肃与下降的运动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内向下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失肃降,常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 4. 肺喜润恶燥 生理功能
1. 肺主气司呼吸 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生理功能。 肺主一身之气 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功能。
2. 肺主通调水道 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指通过肺气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作用机理有二:一是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是肺气肃降,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下输于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3. 肺朝百脉 朝,朝会,朝向。脉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经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
第 十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