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县平均水平高出650元,初步实现了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积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根基。因此,维西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主体地位,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切实转变农民“等、靠、要”的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依赖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上级的支持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通组公路、道路硬化、农田水利、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示范点群众自筹投入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事实证明,只要工作到位,方法得当,党员干部带头,农民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六)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力建设新农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在新农村建设中,维西县逐步总结了以往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经验,整合了农牧、扶贫、水电、林业、环保、文体、卫生、城建等部门项目和资金,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
—6—
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争取上级部门补助一点,积极做好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二是对口扶贫和挂钩单位帮扶一点;三是受益群众自筹一点,在条件允许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捐款自筹部分资金,义务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至2010年,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共到位州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县级补助资金400万元,群众投物投劳折资760万元,农民投工投劳累计完成12940个工日,折资97.237万元。据政府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省、州、县各部门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40589万元,完成34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5672户安居工程和295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臵,解决了5.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问题,投资3452.78万元实施了60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到2010年末,全县通车里程19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650个自然村通车,自然村通车率达77%。加快了农村替代能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62元,建成沼气池9265口,节柴灶和太阳灶6643眼,安装太阳能2563套。广播电视事业累计投资2425万元,实施了“西新工程”和45283户“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和96%。卫生系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97万元,新建和扩建10个乡卫生院、61个村卫生室,设立了171个农家室,建设卫生厕所2125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3%。加快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社会保
—7—
障体系,全面推进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4542人,参保率为85%;实施了农村特困农民特殊困难家庭最低社会保障工程,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893万元。
(七)农村产业培植步伐逐步加快,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维西县按照 “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以(水电、矿产、生物、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的推进拉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在“十一五”期间,维西县全面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项目和资金支持扶持力度,加强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培训;扩大改造了生猪、蛋禽、蔬菜、水果、油菜等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培植了一批以中药材、核桃、花卉、糯山药、养蜂、冰葡萄、畜牧业为先导的生物产业;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增强;农村专业化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悄然兴起;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经济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十一五”期间,
—8—
全县共种植核桃15万亩,药材40360亩,葡萄1661亩,养蜂5060箱;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各类协会和组织42个;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389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546人。统计显示,2010年,维西县农业实现增加值55244万元,同比增长8.7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269元,比上年增长15.30%。特别在示范点,我们可以看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如保和镇、永春拉河柱村、塔城柯那村依托城镇化和旅游建设,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糯山药、生猪产业,规模已越做越大;永春拖枝村隆仕村民小组依托永春拖枝生物园区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经验路子,成立了中药材协会,规模化种植了130多亩秦艽、当归、重楼、白芨等中药材,有力保障了农民持续增收;叶枝乡梓里村在2008年与宾川县建立了生产技术、产销合作关系,订立了产供销合同,筹措资金160万元投资建设了550亩红提葡萄种植基地,预计到今年金秋收获季节,产值将达到400多万元;澜沧江沿线乡(镇)村以澜沧江华能三级水电大开发为契机,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种养殖业规模,农产品销路不断扩大,价格稳中有升,有力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同时,劳务经济、移民经济也成为了澜沧江一线农村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形式和新内容。
(八)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农村
—9—
党支部建设,才能建立一个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2008年,维西县委高度重视农村党建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州委部署,在农村党组织全面开展了以建组织、建队伍、建阵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头维护稳定带领群众维护稳定、带头保护生态带领群众保护生态;创小康村、生态村、文明村的“三建三带三创”为主要内容的藏区党建工程,按就近就便,有利于开展活动的原则,优化了支部设臵,在行政村改设党总支,有1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建立了党支部,创新了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把政治强、作风好、工作扎实的机关党员干部和优秀农村党员选拔任用到村党总支书记工作岗位上来,把有威信、能致富,组织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党员推选到支部班子中来,建立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确立了一套发挥党员作用的激励奖励机制。其次,在农村党支部中广泛开展“双消、双培”工作,即:消除党员空白社、消除党员老龄化,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把党员培养为致富带头人。至2010年,全县79个村党支部全部改设党总支,设立农村党支部267个,培养发展党员3452名,村组干部党员农村党员占到90.7%,注入流动资金650万元,组建25个村级集体经济,成立29个特色产业党小组,带动农户4000多户。例如,塔城镇巴珠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勋的带领下,积极投身“三村”建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木瓜,蜜蜂、巴珠土鸡、牛羊猪种养植(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了五个特色产业党小组,千方百计帮助指导群众致富,仅这五项产业,2010年的产值就达到了160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维西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