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能力,有1-2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定期聘请专家讲座,提高骨干教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骨干教师到远扬煤机实践锻炼2个月。
“双师型”教师培养。严格落实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办法,全面提高专业课教师动手操作能力,突出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学校青年教师为主,再从企业聘请专业教师,确定培养对象。
严格落实制度,培养对象每年下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2个月;建立专业技能认证考核与企业锻炼考核制度;专业技能比武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专业新技术、新技能考核;落实专业教师校本培训;新设备操作能力培训;贯彻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合作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建立50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兼职教师专门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选拔、培训、聘用、考核制度。从合作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强化聘用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装入兼职教师业绩档案。建立兼职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机制。
16
(九)“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运行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成立产业联盟,建立人才需求预定机制,建立有利于专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依靠产业联盟,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企业产业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度,制订联盟章程,制订联盟企业遴选制度,明确联盟企业职责和运行管理流程,建立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例如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成立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联盟,组建由远扬煤机、湖南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湖南湘中机械有限公司等20家煤炭机械企业和我校组建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联盟,做到资源共享、产品共研、人才共育。
依靠产业联盟,加强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依托产业联盟,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和地方特色的工学结合新模式,强力推进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创新建设;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专业与产业互动机制、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
依靠产业联盟,加强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建设。例如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依托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联盟,重点与三一重工、远扬煤机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建立校企联动机制,
17
建立顶岗实习企业遴选机制,制定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企业管理制度,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日志、教师顶岗实习指导周志等记录文件,制订顶岗实习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学生顶岗实习率达100%。
四、研究成果及效益
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本课题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与访谈、亲自实践与提炼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完成的。
(一)目前已分别在全国核心刊物、省级刊物和地方刊物发表论文十二篇:1.《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肖红艳;2.《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肖汉仁;3.《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模式建设研究》汤玉斗;4,《谈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李强;5、《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李伟辉;6、《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李伟辉;7、《谈中职机电专业“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肖红艳;8、《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李高伟;9、《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研究》贺聪和;10、《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龚锡奇;11、《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谢良雄;12、《教
18
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肖汉仁。这些成果都有一定的借鉴、示范和推广作用。 (二)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已经成功申报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获得120万元建设资金,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三)《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突破与创新之处
(一)从研究现状来看,直接研究中职加工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献在总体上所占比例很小,然而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又开设得如火如荼,采用一种最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选题上有突破;
(二)采用“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懂得企业的岗位要求,懂得具体工种操作要点,能很好的融入企业。同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敬岗爱业,协作精神佳,成为企业的抢手货。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做到了教室、车间的理论与实践小循环跟进,又做到了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
19
的毕业之日就是他们的正式上岗之时。
(四)“教”与“学”关系上的创新,构建“教、学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关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模式。 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热情不高,有些企业不原意接收中职学生实习实训;
第二、学生所学专业基础化课程和专门化课程的比例分配问题,人才培养基础化与用人单位用人专门化的涵接问题,人才培养专门化与职业岗位变化迅速的涵接问题;
第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资金来源问题;
第四、研究人员的研究资金来源和精力不足问题。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