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2、课程体系研究。
3、主干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设置研究。 4、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5、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研究。 7、考试、考核评价模式研究。 8、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方法以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重点在于
1.企业调查法、学校调查法、管理部门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2.理论分析方法。
3.教学实践法。 4.文献研究法。 三、课题主要研究结论
(一)建立了“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创建生产性顶岗实训环境,进一步加大订
6
单联合培养额度,培养既懂理论又会熟练操作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基础理论学习(教室)→实习、实训(车间)→总结与理论巩固(教室)的程序达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通过企业见习→学校实训→实习→学校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实现大循环。
企业实训大循环企业体验实训校内生产实训企业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 生产关键阶段)企业就业实训第1学期(课程学习)第2学期(课程学习)第3学期(课程学习)第4学期(课程学习)第5学期(企业主修课)第6学期(企业文化)校内实训小循环
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索重构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向导、以现场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与当前
7
机械加工技术岗位和新技术紧密结合,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参照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排序,突出技能培养。教学设计上形成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打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核心能力 项目课程 机械设备操作岗 T1: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 T2:手工零件制作 T3:普通机床零件加工 T4:零件的测量与检测 T5: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机械装配调试岗 与检验 T6:液压与气压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 T7:机械设备部件设计 T8:工艺文件编制 T9:CAD/CAM软件应用 T10:数控加工与编程 T11:机电产品生产管理T12:机械设备配备、更新和改造 T13:机床维修质量管理与质量分析 T14:根据有关标准进行矿山机械修竣验收 T15:机械设备日常保养机械设备维护检修岗 机械设备改造与工艺设计岗 售后服务技术1.识图能力与计算机绘图能力(机械部分与电气部分) 2.零部件的公差与配合关系 3.电气元件识别能力 4.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应用能力 5.机械设备操作能力 6.机械拆装能力 7.维修与检测工具使用能力 8.机械电气的安装与维修能力 9. 精度检测能力 10.机械设备可靠性分析处理能力 11. PLC技术应用能力 12.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13. 传统机械设备的升级改造能力 14.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数控中级工或高级模具钳工的能力 15. 制定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方案 16. 基层生产组织能力和质机械制图 机械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 车工工艺 钳工工艺 数控加工技术 CAD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基础学习课程岗位综合实训 拓展学习课程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体系
(三)“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
8
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 “教—学—做”中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不仅达到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特点,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仿真实训、信息化等手段。
(四)“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评价
改变以前的学科体系评价模式,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化课程特点,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和老师,更加注重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健全、完善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有效运行机制。推行信息化管理,创新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改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重视校企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提高实习教学管理水平。
1、“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建设
完善由学校、机械加工教研室和教师组成的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三级教学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成员、行业协会、教师、学生、专业负责人、督导、毕业生、用人
9
单位、家长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估。形成对教学多角度的评价,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2、多环节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完善将专业文化理论测试、项目评价、专业综合能力测试、顶岗实习评价、技能等级评定等多个环节共同组成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其中项目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三个环节均采用校企专兼教师共同参与的项目完成结果互动式答辩过程形式进行,在考核上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通过考核,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教学过程评价机制建设
在教学进程初始阶段,要针对教学环境、工作情境、学生学习水平、项目课程设计等进行初步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质量。
在教学环节结束时,对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课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奖(助)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题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