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平叛成果,清廷即于7年内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
平叛胜利的当年(公元1755年)7月,乾隆帝手谕;“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
派左都御使何国宗等测量经纬,绘制地图”,以勘定新辟之疆域。这份手谕,既传出了要把“西域”之泛称定名为“新疆”的信息,也作出了行政建置区划的准备。
因为巴里坤是西路军基地,西进去乌鲁木齐、去伊犁,必经天山北路之
古北庭、蒲类地区,所以,根据军运屯戍和公文传递的需要,这条线路上应建置固定的驿站兵台,于是,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在古车师后国旧城所在地的山麓高台,建置“奇台堡”,作为天山北路的一个台站;两年后,又在乌鲁木齐去伊犁的线路上建置了这样的驿路兵站21台。从此,便开始了用“奇台”一词命名这一地区的建置历史。
清乾隆27年(公元1762年),授命明瑞为“总督伊犁等处将军”,按辖属地
区域城镇之大小,“下设部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分驻全疆除阿尔泰外的15处地区”。这15处地区,清廷列于委任敕书中,复盖天山南北,“奇台”为15处之一。此为建置用“奇台”之名第一次出现于正式的官方文书中;同时,委任敕书中明确提出:“伊犁为新疆汇总之区”。此为“新疆”之名正式出现于官方文书之始;也由此,确立了伊犁辖领全疆军政的中心地位,而坐镇伊犁的“伊犁将军”也就是新疆最高的军政长官。此前,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辖属于甘肃布政使;此起,三地完全归入新疆行政区域。
清廷完成了这3项措施之后,就开始了行政建置的两步骤。一方面从内地陆续调遣大批的绿、满、锡伯、蒙古、索伦、厄鲁特等八旗军,赴天山南北驻防、屯田;又一方面在南北疆各建置地区次第进行了筑城建堡、垦荒扩田的基本建设。在这两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新建的奇台县和古城镇,也同步走上了第二次拓荒立业的历史航程。
(1)关于奇台县的建置与开发。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始建奇台堡后(地址为今老奇台镇),常年屯兵垦田,农业有较大发展。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设置“奇台通判”,铸“奇台总理民屯事务通判”关防,有关粮赋、屯戍、典狱等事务,统由通判核总。次年,乌鲁木齐都统设镇西府于巴里坤,辖领宜禾(今巴里坤县)、奇台二县,开始推行州、县、保、甲制度,奇台县建置,由此确立,县治就设在奇台堡。这时的奇台县辖区较大,包括今吉木萨尔县东部地区及奇台、木垒河两县全境,直抵巴里坤湖。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裁去前设通判,正式设置奇台知县,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并配置典史一员;同时扩建原有的奇台堡,筑构为县城,定名为靖宁城,县治驻地的军事堡,另有迪化至奇台之间的七个军台所辖领;,建立了军、政分治
的体制。这一年,还在县治修建奇台厅仓厂20间,屯贮军粮。延至乾隆60年(1795年),奇台县仓已扩增为196间,贮粮达6万余石。此时,奇台已开始享有北路粮仓之誉。
乾隆帝后,清嘉庆朝的25年(公元1796~1820年)。奇台年年屯垦扩田,新增粮田5000余亩,平畴沃野,成了天山北路名闻遐迩的殷实区域。道光3年(公元1823年),清庭核定商民由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驮运砖茶7000箱,只准在奇台兑换米面,不准在他处售卖。由此可知,当时奇台农商发展水平已居天山北路之冠。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奇台由镇西府划出,改归乌鲁木齐迪化州管辖,作为迪化东路一个重要的农商中转地区,东进哈密、内地,西去迪化、伊犁,奇台居于枢纽地位。
在古蒲类地区建置而起的奇台县,只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开拓创业,便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 (2)关于古城的兴起。
在奇台堡建立后的10年间,屯戍发展、军粮贮运与农贸交流也随之兴旺起来。唐蒲类城遗址四周,比较平坦开阔,水丰草茂,阡陌相连,很自然地成了军运、农贸的一个集散点,由古说今,从俗而定,随以“古城”之名呼之。官从民情,乃于清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开辟古城为农商集市,开始了此地被开发成为天山北路的一个新兴城镇与军事要地的历史。乾隆40年(公元1775年),为了驻兵需要,新建城堡“满城”,并赐名“靖远城”(原曾名孚远城),驻扎由巴里坤移来的八旗军,仍归巴里坤总兵节制。3年后,古城又设立了领队大臣,加强了古城的军力部署。乾隆45年(公元1780年),乌鲁木齐都统索诺木策凌曾为古城增设通判具表奏称:“古城地方,距奇台县90里,为乌里雅苏台、巴里坤,伊犁等处往来要冲,应增设理事通判。”虽然此请未获准(奇台县已裁去通判),但却表明,古城已发展成为辐辏如织、商旅如流的熙攘市镇。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古城驻兵,已确定5年一换,给古城增设“游击”一员。其后,还补铸了“古城巡检”印信与“奇台营游击”关防。至此,奇台建置设为知县与典史,而古城建置设为领队大臣与游击。这就表明,此时奇台地区的政治中心在奇台县治靖宁城,而军事中心却在靖远城(今古城镇)。
奇台县城镇街道
伴随军事地位的提高,古城的商贸集市也日趋繁荣。清道光4年(公元1824年),古城设立税局,直接由陕甘总督派员,抽分税课。到了同治5年(公元1866年),又在古城安设粮台,作为新疆西路总局,由直隶州管理,并辖领乌里雅苏台、科
布多两城分局。这样,在古蒲类遗址废墟上开辟出来的古城,不止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已开拓成为19世纪后半叶天山北路的一个商贾云集的陆路码头。 光绪3年(公元1877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令部属自哈密至古城,拓展这条千里驿道达3丈,以畅粮运,从而出现过千峰驼队与百辆大车穿梭于古城的壮观景象。左宗棠并饬部属在整修大道的同时,沿途遍植柳杨,以树标道。“左公柳”盛传一时,因而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之吟咏。
古城镇具有天时、地利、交通、水源、商贸等诸多有利条件,它在立业发展的步子与层次上,都大大高于奇台县治所在的傍山高台地的靖宁城。因此,终于在光绪9年(公元1883年),知县甘承谟奏准,将县治改建于古城。于是,拟定县治下山的方案;5年后,于光绪15年(公元1889年),奇台县治迁移,知县、典史均从山上的靖宁城(今老奇台镇)迁入平川的靖远城(今古城镇)。此起至今,又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唐蒲类县及清之靖远城与靖宁城的称谓,已在各族民众口语中淡忘、消失了,而流传不衰,以迄于今的地名,依次是奇台县、古城镇与老奇台镇。
1949年9月25日 ,新疆和平解放,奇台县属迪化专区,1954年属新疆省迪化专员公署管辖,1958年5月,奇台县划归昌古回族自治州管辖至今。
浏览奇台的历史,给人一种深沉、神秘的感触。做为一个奇台人,祖先们留下的足迹,会振奋我们的 精神,勇敢地肩起历史赋于我们的重任,把奇台建设得更好。
奇台西医药界名人录
奇台有西医药的历史,当从三十年代开始。最早是两名英、法籍传教土在县城兔尔桥陈家大院木板楼房附近开设西医药房。此后有津人张宇霆在犁铧尖路南开设惠德医院,规模小人员少。张氏主治牙科,不设病床亦无病房,虽名医院实际仅为诊断开方、售药。
四十年代初,军医尹永成在县城东大街,开设了一家西医药房。尹氏本中医世家,其祖父、叔父知名于奇、孚、木三县医界,他本人在三十年代学医后,在部队任军医、军医主任。四十年代初,离开军医院后,开业泽民药房。尹医生专长儿科,亦治内外科病患。建国后调老奇台卫生院工作,其医疗技术颇受群众
称誉。其长女尹德芳承继父业,学医期间颇能钻研,后来成为新疆医学院妇产科高级医师。真可谓子胜其父,孙胜其祖。文革中尹永成受到迫害,由于精神抑郁,疾病缠身,病故于七十年代初。
岳佩芝、岳佩芳弟兄,系山西人,于四十年代在县城东街开办晋蓉药房。岳家弟兄精明强干,善于经营,再加资本雄厚,颇具实力,虽无医生门诊,但对奇台市面的各家小药房,可资批发,零售药品,方便了许多同行业。
肖凤山,东北沈阳人,出身军医。九一八事变后,随军经苏联转入新疆,在奇台县东大街开设健民药房。肖凤山擅长皮肤科及外伤治疗。由于他看病认真、药价合理,在四、五十年代很受奇台群众欢迎和尊崇。
张毓鸿,山东郧城人、业医。日寇侵华,县城沦陷,遂离家辗转进入东北,在抗日将领郑润成部队任军医。三十年代后期进入新疆,后来到奇台自谋生计,于县城东街三忠祠附近开设鸿济诊所。张氏专长外科、牙科,但凡找他看病的,什么病都治。其妻程月晶,协助其夫搞调剂,也搞妇产专业。五十年代张毓鸿任县人民医院医生,在奇台卫生界颇受人称誉。
李惠民,陕西汉中人,军医出身。五十年代初于东街天元堂中药店隔壁开设诊所,命名为惠民诊所。当时,李惠民年轻,兼善词令,对病患者,不论程度高低,多讲一些医学理论,有人戏称他是讲学医生,李惠民治病配药多用磺胺和盘尼西林,所以人们戏称他是磺胺大夫、盘尼西林医生。以致他业务渐落,医技也难得发挥。以后就歇业另干。
张仿,陕西汉中人,军医出身,五十年代初开设利民药房于县城西大街。张仿医疗技术一般,服务态度诚恳。他自业西医,但酷爱中医学术,常请教于奇台中医马燕生等老先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也向别人传授西医理论,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因此张仿对中医的病理学、药物学、方剂学、脉学以及中药的炮制加工有了系统的学习,以期成为一个中西全能的医药人才。不幸,他过早逝世,未偿夙愿。
郭剑峰,河北大名人,前国民党八十七军后方医院少校军医。1945年日本投降后,郭氏辞去军医职务,在奇台县城兔尔桥开设建国药房,夫妇经营该药房,声誉著称。郭医生医术高明,外伤手术精湛,收费低廉,夫妇服务态度又好,所以城乡病人前来就医者众多。郭医生无烟酒嗜好,爱好京剧梅腔。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去军区医院任医师,后转地方医院任职,今已年逾古稀,在家安度晚年。
杨万里,奇台人,出身于医护家庭。40年代开设利群诊所于奇台县城西大街。杨万里专长幼儿科,因他耳重听,人多戏称聋大夫,患者常以高声自述病情,他听不清。他为人厚道,行医利群,对生活穷苦艰难的病人,有时不收费或少收费。他常说:干医药行业,既象县官理民不轻人,又象菩萨济世不亲利,这是他行医的铭言。人多称其迂腐,但他却很自得。
柳云轩,山西太原人,毕业于某军医大学,随军医后转地方。四十年代于县城西街日星功旧址,开设柳云轩诊所。柳大夫医学造诣深,医术精湛,尤其专长妇科、儿科。为人耿直,行医数十年颇受社会称誉。公私合营后,在奇台镇医院任职,文革时期蒙冤,三中全会后开业行医,他常言:“知识分子待以国士礼,报以国士力,吾辈当奋进有为,报效祖国四化建设”。1981年至1983年,曾任奇台县政协第五届委员。柳医生医德高尚,与患者合作谨慎周密,胜任者不推,疑难症不吹,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告诉患者去上一级医院确诊,从不
贻误病机,同业相敬,无妒无嫉。柳云轩医生退休颐养后于1994年病逝,享年84岁。
新疆奇台 “无酒不成礼仪”
奇台酒文化
“无酒不成礼仪”,喝酒自古以来讲究礼让,奇台人有其独特的饮酒习俗,并形成奇台独特的酒文化。
奇台盛产白酒,古城白酒誉满天山,走俏全国,奇台人也素以豪饮而著称。
“无酒不成礼仪”,喝酒,自古以来讲究礼让,各民族、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喝酒方法,奇台人也有其独特的饮酒习俗,并形成奇台独特的酒文化。
奇台人喝酒,很少一个人喝闷酒,常以聚饮的形式出现,邀三五知己,七八酒友,围坐一桌,佐以菜肴,或碰杯或猜拳或打杠子??五花八门,形式多样。
奇台人喝酒的方法,最常见的是划拳。两人同时出手指头,口中猜数字,如其中一人猜出的数字和两人出的指头数相加正好相等,这人就算赢了,对方就得喝酒。
每个数字不能只单纯猜是几,而是有其特殊的称谓,一般为四个字,内容都是升官发财之类的吉语,这样喊起来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加上划拳的姿势,好像两个人在对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千年古城奇台即将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