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千年古城奇台即将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奇台历史沿革

奇台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四千多年的岁月迭宕,风云变幻,它如一叶扁舟,在历史长河中,时沉时浮,若隐若现,几兴几废,有很长一段时间还摸不到了它的脉迹,引得探史者寻寻觅觅,颇费周折。作为一个边陲重镇,它和所有的边地城廓一样,免不了连绵征战烽火的洗礼,留下斑斑痕迹。它地处祖国西塞,座落在准噶尔大沙漠南缘与天山北麓坡面相狭的通道上,无疑,它又是古“丝绸之路”开凿与发展的产物。由于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山通南北套,地接上中台”,不仅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曾一度成为古丝道上的著名商埠,是西域历史上少有的重要名城之一。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汉、唐启始屯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称得上塞外的富庶之地。总之,奇台对祖国西部边疆的建设与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翻开奇台历史的第一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远古的佐证。从县境内近期陆续出土的红陶、石坊轮、石磨、石锄等新石器文物,同内地的细石器文化有着明显的共同特点,表明奇台与内地远在四千年前的氏族社会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车师后国

由今上溯两千余年,这里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与天山北麓之间水丰草茂的一条带形绿洲,匈奴族人生息于此。西汉初期,南北匈奴各部落并立三十六国,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遣中郎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各部落国始通于汉。至武帝元封6年(公元前105年),再遣使深入西域诸国,于是,各部落均派使者随汉使赴长安晋见天子,西城三十六国均臣服于汉,汉王朝成为各部落汗国之宗主国的地位,已正式形成。当时,西域诸部落国中较大者,天山南路为楼兰,天山北路为车师,奇台地区辖属车师后国,北匈奴的部族,游牧于此。

汉武帝后的半个世纪,匈奴各部落均因“车师地肥美”而欲掠之。汉宣帝曾两次派遣侍部郑吉率兵进驻车师。第1次是汉宣帝地节2年(公元前68年),郑吉破车师,其王请归服,郑吉遂留吏卒数十人,护车师王,再遣吏卒三百人,“分田于车师之地以充实之”;第2次, 奇台县七户乡出土的距今3500年青铜器 汉宣帝神爵2年(公元前60年),郑吉再次率兵进西域,亲

临车师,北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数万骑归服汉,并受汉封为归德侯,汉乃设西域都护府,并任命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护车师以西之北道。于是,徙卒屯田,汉之号令,颁行西域。由此,汉朝的行政统辖权正式在西域确立,西域正式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当时西域车师后国辖地的古奇台地区,除了各游牧部落耕牧生息外,已在2000年前开始了汉民从事农耕拓荒的早期开发。

西汉后期、东汉初期的西域北匈奴车师后国,已筑建金蒲城作为天山北麓耕牧的集散中心。下列三则史料记事,可以佐证奇台建置的历史渊源。

(1)公元前48年,西汉元帝初元元年,置戊已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匈奴东蒲类率众归服汉都护府(据考:东蒲类地区即今吉木萨尔县以东至巴里坤地带,奇台恰居其间)。

(2)公元74年,东汉明帝永平17年,汉遣奉车都尉窦固,附马都尉耿秉,击破北山匈奴部于蒲类海(即

奇台县半截沟镇出土的汉代绳纹瓦 巴里坤湖),入车师,再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陆睦为第二任西域都护,耿恭为戊己校尉,屯车师后部金蒲类城。

(3)公元90年,东汉和帝永元2年,车师前后王各遣使入侍汉室,汉赐印绶金帛。

由此可知,公元一世纪中期的东汉之初,车师后国金蒲城即为奇台地区行政建置的渊源。

二、庭州蒲类县

往事越百年,山河依旧,人世巨变。汉末有动乱,西域匈奴各部族逐渐南徙,而突厥族各游牧部落进入天山南北。到了公元7世纪初叶,唐朝统一全国后,汉代北匈奴车师后部地区已由东突厥之游牧部族所有。公元7世纪20年代,唐太宗武德初年,东、西突厥各可汗均遣使诣长安,奏九部乐于庭。由是,西域22国来贡于唐。唐武德9年秋 (公元626年),太宗与东突厥结盟和好。但东突厥国内有兵乱,九姓铁勒,起兵漠北。因此,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3年,命李靖为帅,率部北伐东突厥,其突利可汗降唐。次年夏,唐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招抚亡走西域之西突厥部落。

东突厥乱平归降后,唐即开始了西部边疆的统一行政建置的规划。唐太宗派遣多路行军总管,由西海道行军总管李靖统一节制,穷其西境。至公元639年,唐贞观13年,西域22国均归服于唐。因是,公元640年,唐贞观14年,即在汉车师后国金蒲城西北百里之平畴沃野地带筑城堡,设置蒲类县,隶属庭州所辖。由近年来奇台地区出土文物考证,蒲类县城垣遗址已在今奇台县城北郊俗名唐朝墩发掘显露,并巳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地带;庭州即今吉木萨尔县俗名

地处奇台县西北湾乡的唐朝墩古城模型

破城子的北庭乡地区。据此,史料记载与出土文物互证,可知“唐蒲类即今奇台”,

当无歧义。只不过唐之蒲类县辖区,西起金满城(吉木萨尔县),东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比今奇台大多了。

迨至唐武周长安2年(公元702年)岁暮,设置北庭都护府时,蒲类县亦属辖区之内。越十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太极元年,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又二十年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21年,复遣北庭节度使固定驻节北庭,加强了屯垦经略,从而发展了蒲类县的牧耕生产,使蒲类不仅是汉民族与回纥、蒙古,畏兀尔各民族聚居生息的地带,而且是唐代兵屯驿运的要道重镇。

三、别失八里(北庭五城)

到了唐代后期,德宗贞元6年(公元790年)后的数年间,西域各部族回鹘、吐蕃征战不休,北庭及蒲类均为契丹部族西辽国所领。

9世纪中叶,唐末期文宗5年(公元840年),北突厥之回鹘一支,西迁入北庭,仍臣服于唐,虽未改北庭都护府之旧治,却以突厥语“别失八里”之名替代北庭辖属各县之名称。突厥语“别失”义为“五”,“八里”义为“城堡”,可知“别失八里”义为“北庭五城”。迨至10世纪初,唐衰,五代十国兴,契丹族酋长耶律阿保建辽国于西域,征突厥,立西辽,尽取西方各部。北庭地区回鹘部族入贡于辽,从而使北庭地区经过五代,北宋,金,辽各朝长达300年的历史沧桑,一直处于西辽的辖领之下。直到13世纪初叶,蒙古族兴,成吉思汗领兵西来,军定西域,曾亲临北庭地区独山城,遂将庭州、蒲类、金满城、疏勒城(今奇台半截沟石城子)等地并呼之为“别失八里”,置于元朝治下。

当南宋末期偏安东南一隅之际,在北方元朝立国之初的元宪宗元年——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51—1261年)的10年间,曾在别失八里设立“行尚书省”以统理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按元朝立国后的行政体制,“尚书省”是朝廷军政大事的决策部门。“行尚书省”就是中枢尚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朝在别失八里建置“行尚书省”整10年,即此10年间别失八里北庭五城是署理西域军政大事的中心。 元世祖至元3年(公元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撤销“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后,改置“别失八里局”,派遣直系皇族后裔驻节于别失八里北庭五城,执行军事镇守与屯戍实边的重任,由此而有大量蒙古族吏卒与牧民徙入别失八里地区。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北京后于至元15年(公元1278年)复派员,授虎符,执掌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军站事宜。3年后,又自太和岭(今山西雁门北)至别失八里设军运驿站30个,并于别失八里先后设织造厂、冶场,置大使一员,秩从六品,开发手工作坊,编织贡品锦衣,鼓铸兵器农具;另命万户綦公直率南人汉军戍别失八里,北庭都护府亦升三品,作为当时畏兀尔境内断事官府。

从元帝忽必烈至元18年到22年(公元1281年)的5年间,元朝更加快了开发步伐,先是诏升綦公直为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坐镇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以钞万锭为市,拓展别失八里的商贸,接着又设置别失八里站赤,增置马、牛、驴、羊,以辖理天山北路政务。又派李进为怀远大将军,佩虎符,屯田别失八里,在都元帅府的统管下,很快就遣来新附军1400人(蒙军),会同值戍的汉军,合并屯田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到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立北庭都元帅府,遣朝中平章政事合伯为都元帅,佩虎符,接理天山北路。经过元朝近百年的开拓经略,包括蒲类在内的别失八里北庭五城,已具备了军政及屯垦的完备体制,成了13世纪后期与14世纪初期的天山北路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原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晚年,元朝已统领了西域全部疆域。早在元太祖21年(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曾将西域领地分封给直系属裔诸子。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均分封为宗王,而分领西域,分别建立地方割据性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其后半个世纪中,此二宗王汗国与原“高昌畏兀尔亦都护”的部族之间,互有争夺征战;而且二宗王汗国内部亦内讧不休,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也曾经数度更易领主。直到元世祖至元6年(公元1269年),西域各宗王于塔拉斯河谷举行会盟,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拥兵自重,相对独立于元廷中枢。此后察合台汗国逐渐壮大,领地扩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元成宗大德3年(公元1290年),察合台汗王术伯归服元朝中枢,承认其宗主地位,并向元朝纳贡,从而巩固了其汗国的领封地位,并稳定了别失八里北庭五城的统辖权力。延至元末的顺帝至正7年(公元1347年),察合台汗国后裔秃黑鲁帖术儿为汗王,史称东察合台汗国,定南疆阿克苏为首都(冬都),定北庭为陪部(夏都);同时,率其蒙古部族16万人皈依伊斯兰教,成了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及至其幼子黑的儿火者嗣为东察合台汗王而归至别失八里北庭五城时,朝代更迭,已是明王朝洪武24年(公元1391年)了。

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后,西域众多部族国仍纷争不休。明太祖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派都督濮英领兵西进,开哈梅里(今哈密)通路为开端,以哈梅里为立足点,开展了宣慰招抚活动。首先是哈梅里王兀纳失里(元朝分封于伊州之贵族后裔)归服明廷,遣使进贡纳赋,明廷亦回赐以文绮重赏。接着是割据于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之东察合台汗国汗王黑的儿火者亦遣其千户、百户要员赴长安朝贡,献贡马11匹及诸多西域珍品,明廷亦诏赐其王彩缎10表里,对来使亦赏赐以彩缎、银钞。20年后的15世纪之初,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甘肃总兵官,辖理哈密、别失八里北庭五城等西城各部族汗国事务。

明成祖永乐2年(公元1404年),哈密新嗣王位之安克帖木耳表请赐爵,明

成祖遂册封其为忠顺王。同时,别失八里的东察合台汗国新嗣汗王沙米查丁,亦贡玉璞名马,明廷以彩币赏赐,此后年年进贡每次均赐以重赏。西域漠北诸部族汗国均以明朝为宗主,西域疆土皆入明朝统一版图。

15世纪之初期,西蒙古厄鲁特部之瓦拉部族,由森林地带流徙至西域漠北地区,进入别失八里,其新袭爵王为瓦拉顺宁王的首领欢脱,欲东进取哈密,故在别失八里滋扰掳掠。东察合台汗国新嗣汗王歪思,率众与瓦拉部族多次交战,均败北。因而歪思汗王于明永乐16年(公元1418年),退出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举族西徙,东察合台汗国转入伊犁河谷地带。北庭地区遂为瓦拉部族所据,大肆掳掠,长期游牧于此。此次瓦拉部族之入侵及骚扰,使自公元7世纪上半叶之唐贞观年代建为蒲类县已700多年的古奇台,从此衰微、荒芜,终致返荒退化,而使一个古城堡湮没于沙碛、黄土、荒草中,在明代后期至清中期的350余年间,庭州、蒲类之建置,已不复再享盛名于史册。

四、奇台县

在古蒲类的遗址上建置奇台县,这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公元1773年。 17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原在西蒙古游牧的厄鲁特蒙族部落大量流徙入疆,曾在天山北麓别失八里北庭五城一带壮大起来的瓦拉部族汇入厄鲁特部落群,成为一股强大的卫拉特部落势力,复纠合各蒙古部族国,形成了复盖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落,掌握其最高统治权的首领被称作“大台吉”。清初,准噶尔部落的大台吉是僧格,也曾向清廷奏表臣服归顺,纳赋进贡,但时降时叛,反复无常。至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落大台吉传至达瓦齐,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据伊犁,辖领天山南北各部族,完全成了清廷在新疆立足的一大威胁。因此,防范其叛乱,早在清康熙38年(公元1699年),清廷已采取措施,“在巴里坤屯驻军队以防准噶尔”。雍正5年(公元1727年),清廷“以傅尔丹为靖远大将军驻阿尔泰,岳钟琦为宁远大将军驻巴里坤”。陈兵边塞,注视着准噶尔部落的动向。

18世纪50年代初,新继任准噶尔部落大台吉的达瓦齐,盘据伊犁,驱使全疆,与清

清乾隆四十年所建瓮城遗址 廷对抗。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清廷把“征准噶尔用兵事宜,宣告中外”。次年春,乾隆20年,清军即两路出师,直指伊犁,征讨达瓦齐。“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出乌里雅苏台;西路以陕甘总督永常为定西将军,出巴里坤”。6月底,征讨军直捣伊犁;7月下旬,追剿逃窜残部,擒获达瓦齐。征讨军获全胜,一举平定准噶尔叛乱,奠定了新疆大统一于清王朝的局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千年古城奇台即将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在线全文阅读。

千年古城奇台即将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2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