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点专题复习 专题一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专题二 祝福上海世博 传播中华文化 专题三 网络交往新空间 专题四 诚信做人到永远 专题五 维护公民的权利 专题六 我们崇尚公平、维护正义 专题七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专题八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专题九 反对“台独”、“藏独”,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专题十 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两型社会、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专题十一 科技创新 科教兴国 专题十二 学会合理消费 专题十三 建设和谐文化 树文明新风 专题十四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专题十五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专题十六 集体经济,共同富裕 专题十七 感恩父母 专题十八 对外开放
专题一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知识点链接]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正视自己) ※(1)日益强大的祖国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起来。
②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3)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原因)
②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级。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特点) (3)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国家的根本任务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面对国际风云变化,要让“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高歌向前,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题二 祝福上海世博 传播中华文化
[知识点链接]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九年级第五课)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力量)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4.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点、地位、作用) 二、多元文化地球村(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一)世界文化之旅 1.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2.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3.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1.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保护民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尊重并加以保护。
3.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4.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三、礼仪展风采(为什么+怎么做)
1.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重要性)
2.就个人礼仪来说,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行为检点、仪表端庄、着装得体、讲究卫生等许多方面。(怎么做)
3.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意义) 4.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意义) 5.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繁琐礼仪,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怎么做)
6.在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尤其不能违反民族禁忌,因为这会伤害民族感情,妨碍交往,影响团结。(怎么做)
[典型例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新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意。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谈谈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2)我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当怎样对待中外文化?
[参考答案](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文明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④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2)①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有开放的胸怀,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②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们也要尊重并加以保护。③在走向世界的同进,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外来文化不能等于照搬照抄,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⑤做友好往来使者,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专题三 网络交往新空间
[背景材料]一个叫冬冬的杭州少年,因新闻媒体的介入在离家出走14天后被找到。找到之后他用简单的几词形容他
这14个日夜:上网、吃饭、上网、睡觉、再上网、吃饭??这十四个日夜,三百多个小时,他只玩一个以狩猪为内容的“传奇游戏”。14天里泡过两家网吧,离家时从家里带出的1000钱只剩下300元。他说,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网吧的椅子睡得舒服,身边是和他一样的同伴。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永不回家”。但当他在快乐的游戏时,他的父母、老师、所有的亲戚以及其它认识不认识的人们都在到处得找他,因为找不到他而日夜难眠。 [知识链接]
1.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任务。(认识) 2.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利)。 3.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利)。 4.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弊)
5.①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在网络交往中,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②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③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
6.学会自我保护。①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②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7.遵守网络规则。①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②上网更要遵守法律。 8.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
[典型例题]2007年7月中旬,网络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贴子:称有一个6岁的女童被后妈打得“口流鲜血,脊椎骨被打断”,并配有血淋淋的图片。各大论坛转贴时的标题升级为“史上最恶毒的后妈暴打六岁女儿”。诸多的网络及媒体一致声讨这名后妈,网民评论时还用了“魔鬼”、“杀了她”“没人性的畜生”等词语。然而,当各地媒体采访这位后妈时,她跪下哭求媒体还个公道,称“我真的没有打她,我是很冤枉的??”。事后,公安局通过调查作出结论:这位后妈根本没有毒打女儿的行为?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情景的感受。 [参考答案]这一事例告诉我们:(1)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2)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要语言文明,不辱骂他人。要担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3)这一事例还告诉我们:上网更要遵守法律;这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上网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不侮辱他人人格,要依法行事。 专题四 诚信做人到永远
[典型例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将建立国家考试诚信档案,作弊黑名单将令高校不诚信者付出惨重代价,考生的作弊记录将供高等学校、招生单位甚至将来的用人单位查询。 材料二:在宁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摊主误将一个空盒当作整合茶叶卖给顾客,当他发现后,不顾繁忙的生意,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这位顾客,将整盒茶叶还给他。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2)请你谈谈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参考答案](1)①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②交往中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③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④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⑤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2)①对人守信,对事负责;②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③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④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⑤在眼睛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⑥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专题五 维护公民的权利 [知识点链接]
一、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八年级下册第三课)
1.生命的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也是首要的人身权利。(重要性)
2.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我国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非法使用童工是严重摧残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并且殃及民族兴旺大业的违法行为,法律严惩这种行为。
3.①法律悍卫公民的生命健康权;②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态度)
4.①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②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③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积极依法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5. ①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②我们要关爱生灵,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远离暴力,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尊重、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二、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八年级下册第四课)
1.(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在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人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意义)
2.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5.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三、隐私受保护(八年级下册第五课)
1.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3.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4.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四、终身受益的权利(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1.受教育不仅是我们应该享有的重要权利,而且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2.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3.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4.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5.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6.义务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其他教育,它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1)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2)具有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3)具有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7.(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2)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削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8.我们一定要珍惜爱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9.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五、消费者的权益(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案例反映了什么)
1.个别经营者见利忘义,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我国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等9项权利。 3.法律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例如,①到商场购物,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②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③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④维护生产经营者的正当利益;等等。 5.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6.①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获取消费知识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②还需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就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 7.(1)法律赋予我们消费者权利,我们自身也需要具有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交易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保护应有的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2)在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我们则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些途径是: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分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究竟采取哪种方式维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典型例题]据报载,山西洪洞县黑砖窑惊现未成年“包身工”,他们被迫做苦工,砖车拉不动时,监工就在后面用鞭子抽打。虐待未成年人,使用童工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法院经受理,29名“黑砖窑”犯罪嫌疑人分别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请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黑砖窑”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侵犯了未成年“包身工”的什么权利? (2)我们为什么要依法维护这项权利?
(3)假如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这一权利遭到非法侵害时,你会怎样做? (4)请写出涉及保护你的这一权利的相关法律。(两部即可) [参考答案](1)生命健康权(或人格权);(2)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3)当我的生命健康权(或人格权)受到非法侵害时,有权请求国家保护(或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4)学生只要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其中任意两部法律的名称均可。
专题六 我们崇尚公平、维护正义 [背景材料]
1.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是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日前,教育部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已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营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营誉称号。
2.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14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北京说,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知识点链接]
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①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②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公平是比较中产生的,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相应的利益。
3.失去公平的危害性:①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②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4.公平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①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失去社会持续发展。②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5.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总是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好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的做法:①我们应该增加维权意识,关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更改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理象。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二)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走进正义)
1.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重要意义)
2.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三)自觉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人)
1.面对非正义的行为,或许有些人会选择消极的态度,但这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将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
2.只有有正义感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 3.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
4.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 5.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授和救助。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1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点专题复习(2)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