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灶: 土蒸灶1~2个,可容纳1000~2000袋耳袋,用于耳袋灭菌。 煤炭1~2吨。
菌种:即栽培种,750毫升的菌种瓶900~1000瓶,或300~400袋袋装菌种。 (三)代料栽培技术
代料栽培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有: 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耳→收获等八个环节。 1. 培养料的配制:
选择一块平整的水泥地作拌料﹑装袋的场地,每次拌料总量以500-1000千克为宜,不要太多,否则拌不均匀。首先,要根据材料选用合适的配方,按比例称料,堆在场地中央。先将石灰﹑石膏﹑磷肥及需添加的微量元素等混于麸皮、玉米粉中拌匀,再加入棉籽壳、杂木屑等主要材料中,干料拌合3~4次,尽量使其均匀。所加的糖要放入水中,全部溶解后喷入干料中,边加水边拌和,使料含水量为60~65%,一般每100千克干料需加水120~130千克,具体视培养料的自然含水量而定,先以1:1的量加水,不足再慢慢添加,不能一次加水太多,否则还需加干料,且不易拌和均匀,用水量也更难掌握。
掌握含水量的感官标准:料吸足水后,抓一小把料用手握紧,若手指缝间有水痕而不滴下为适度;无水迹,则水分太少,指缝间滴水,甚至成线状流出,则水分过多,可将料堆摊开晾晒到水分合适时再装袋。
拌料时剔除料中石块、泥土和粗大的带刺木棒。 2. 装袋与灭菌
拌好的料先堆放发酵2~3天,发酵时每天翻一次料,让料充分吸水后再装袋。 装袋时,边装料边用手压料,使上下培养料松紧一致。擦去袋口两端内外的培养料,扎紧袋口。一个标准的菌袋所装的湿料重量一般是1.2~2.0千克。所装的菌袋要求大小、长短、重量、松紧度都一致,料过松应重装。有条件时,可用装袋机装料。每次拌的料,应一次装完。如当天未装完的料应用农膜盖严,防止失水。下次装料时必须检查水分是否适当,若不足,应补充水分。
所装菌袋应装入大编织袋中,摆成平板,便于记数和搬运,也利于灭菌。 袋装完后及时灭菌,以免培养料发酵变质。灭菌时,将整编织袋的菌袋码时袋与袋之间要留有空隙,以利串气,使蒸汽穿透菌袋,灭菌彻底。装完锅后用双
6
层农膜封严,尽量使升温后少漏气。
灭菌时最初火力要猛,在2~3小时内使温度提高到98~100℃开始记时,然后小火。蒸灶内维持100℃以上14~16小时,再焖上一夜,冷却后趁热出锅。灭菌不彻底是生产中最易出现的问题。原因有:灭菌时间过短、袋码的过多或过紧、达不到规定的温度、温度时高时低、出锅太急、菌袋有细小孔洞等。 3. 接种
2~3月份,气温较低,灭菌后的菌袋中料温降到28~30℃时及时接种,即抢温接种。袋温较高,有利于菌种成活和生长,并利用袋的余热将培养室的温度维持在20℃以上,节约燃料。但抢温接种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如果超过40℃,会烫死菌种。在4月份接种,气温较高,最好安排在每天的早晚和夜间接种,这时空气新鲜,风小,温度较低,减少污染机会,利于操作。
杂菌无处不有,特别是老菇场,接种污染率很高。在气温较高时,空气流动快,杂菌更加活跃。也更容易污染。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场地、用具都必须事先灭菌杀虫 。
接种前要认真挑选耳种。因为运输中的震动,或保存不当、存放过久等都会使菌种受到污染,所以在接种前均应再一次检查菌种,有污染、破损者决不能用。最好选用在菌丝满瓶(满袋)后10~20天内或略有褐色耳基的菌龄的菌种。有少量耳基的菌种,只要菌丝健壮,无黄水,不萎缩,无杂斑,一般用后对产量质量均无影响。有污染的菌种,应弃之不用。
接种操作必须在接种箱或接种室中进行,以保证接种质量。 (1)接种箱接种
将酒精灯、接种锄、接种架、75%酒精棉球瓶、菌种等放入接种箱内的适当位置。将菌袋放入接种箱左侧码齐。先在一小瓷碗内放入5克高锰酸钾,然后再倒入10毫升甲醛混合,并立即封闭接种箱,使其熏蒸灭菌。
甲醛熏蒸处理40~60分钟后即可接种。处理时间一定要充足,时间短杀菌不彻底,易造成污染。
接种时,先用肥皂水将双手洗净擦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手1~2次,立即伸入箱中。再一次用75%酒精棉球擦手,然后点燃酒精灯,将接种锄在火焰上烧3~5次,待自然冷却后再挖菌种。将菌种瓶塞点燃很快用手压熄,去掉棉塞,灼
7
烧瓶口,用接种锄挖去瓶口1~2厘米的老菌丝,再灼烧一次接种锄,冷却。再烧两次接种锄,冷却后插入菌种瓶(不要放于别处)。
将袋竖放,打开袋口,把种瓶拿起,瓶口对着袋口,用接种锄将种挖出放入袋口部,将菌种均匀地覆盖在袋一端的培养料上,松扎袋口(另一端方法相同)。接种后的菌袋码在箱的另一端。注意,接种时不能把种块弄的太碎,否则菌丝不易定植萌发;菌种也不能太集中,用接种锄把菌种推到袋口四周的袋端各处,然后用手压一压菌袋两端,使菌种和料贴紧。箱中菌袋接种完毕,取出菌袋。清理杂物,再放入菌种、菌袋,重新熏蒸,重复上述作业。一般每箱接种时间为60~90分钟。
一般750毫升菌种瓶可接8~12个菌袋。袋装生产种,每千克可接25袋左右。黄背木耳的用种量比其它食用菌的用量大一些。 (2)接种室接种
用于超过一万袋的大规模生产,接种效率高,操作方便。因接种室要完全封闭,成本较高,费材料,人需在室内操作,会受到较多的甲醛气体危害。
接种前一天晚上接种室内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撒石灰,垫上塑料薄膜,将菌袋搬入,并将菌种和各种工具放入。再用煤炉加热甲醛,气化完全后关掉火源。甲醛的用量是10毫升/立方米空间。甲醛气化时关闭接种室。次日早晨即可接种。接种前30分钟可用喷雾器喷与甲醛等量的氨水或碳酸氢氨溶液,用氨与残留的甲醛作用,以减少甲醛对人体的危害。
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灼烧接种锄和菌种瓶口,菌袋立放,其它操作与接种箱的相同。 4. 发菌期管理
接种以后,菌袋在培养室内经过30~45天菌丝长满全袋,称为发菌。在发菌期应对培养室进行杀虫杀菌,控制温度和避光等工作。
培养室应选择保温,不潮湿,较通风的房间,以水泥地面为好,便于防治病虫害。墙上刷上石灰,堵塞墙上的缝隙和墙角鼠洞,门窗用黑布帘遮光保温。室内设竹(木)床架放袋。彻底清除杂物,垃圾,进行杀虫灭菌工作。先在地面上撒上石灰,用0.5%的敌敌畏,0.2%的三氯杀螨醇等杀虫剂杀虫,再用杀菌剂灭菌,灭菌方法同接种室灭菌。灭菌后关闭门窗24~48小时,让杀菌剂充分发挥作
8
用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最后将接种后的菌袋搬入,堆码整齐。
发菌期间温度要稳定,以25~30℃最好,低于20℃菌丝无法生长,超过35℃菌丝容易死亡。为保菌丝萌发快,生长迅猛、健壮、营养积累多,可以再发菌的前、中、后期控制为三个不同的温度时期,第1~10天(前期),温度26~28℃;第10~30天(中期),温度28~30℃;第30天后,温度为24~25℃。这样,前期温度利于菌丝定植萌发,中期温度利于菌丝迅速生长,后期温度略低,菌丝生长健壮,利于分解、吸收和贮备营养物质,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加热保温时,当袋间温度在28℃时就要停止加热,否则温度升高会烫死菌丝,因为袋内料温常比袋间气温高3~5℃。
在发菌期间,不要忽视保湿。温度高,培养料易失水,因此,培养室空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60~70%,发菌后期菌丝大量增加,空间湿度需更高一些,但不要超过75%。培养室内湿度不够,可在炉、灶上放一锅水,补充空气湿度。培养室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可适当通风,并在袋上,地面上撒石灰粉,吸收多余的水分。
在菌丝培养期间,应控制光照,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要遮光,保持黑暗状态。
菌丝生长期间需要有适当的新鲜空气。在菌丝萌发初期,微弱的通气就能满足。菌丝培养后期,就应适当开门窗通气补充新鲜空气,排除二氧化碳,保证足够的氧气维持菌丝正常生长的需要。
另外,在发菌期间,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一般每七天要在培养室内用一次杀菌剂,如石灰、百菌清烟熏剂、科达烟熏剂等。每10~15天要用一次杀虫剂,如敌敌畏烟熏剂、灭蚜烟熏剂、杀螨剂等,还要注意培养室周围环境的灭菌防虫。运输、堆放、翻袋时均应轻拿轻放,以免损坏菌袋,排放好耳袋后,除翻袋外,一般不要随意搬动。
发菌期还应该注意防治鼠害。 5. 出耳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搬入耳场出耳,直至采收完毕的一段管理。 (1)耳场准备
耳场形式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修建或改建。林地、
9
果园、菇棚、作物行间等均可育耳。大规模栽培黄背木耳,可利用林间空地搭简易耳房。耳放最好东西走向,用竹或木材搭房架,用玉米秸草帘作墙,人字顶棚上盖玉米秸或麦草,四周封严,仅留一两个进出的门。有条件的可在内壁附一层塑料薄膜。注意: 耳棚要建成二分阳八分阴的阴棚,既遮阳保湿,又有通风透气的小气候环境,并有小型喷水设备。
在杨树林行间也可育耳,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杨树树叶遮荫,合理安排出耳场地,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2)杀虫和灭菌
耳场清除杂物后即可进行彻底杀虫灭菌。撒上石灰,施用杀虫剂,密封一天。再用杀菌剂喷洒,密闭数日后通风换气。具体方法与接种室杀虫灭菌相似。 (3)开孔催耳
菌袋长满菌丝后再培养3~7天,少量菌袋有原基形成时即可开孔出耳。开孔前菌袋必须消毒处理,因为长时间的培养,菌袋表面落有大量杂菌孢子,或者杂菌菌丝生长,可用2%高锰酸钾溶液,或2~3%的冰乙酸溶液,或3~5%的石灰水等浸洗(或淋洗),稍晾干就可开孔。
开孔的方式有圆形孔,“+”形孔,“∨”形孔等。每排孔2~3个,每袋开2~3排孔,共6~9个孔,孔径1~2厘米。
开孔后可直接吊袋出耳。并保持相当的湿度,以促进原基的形成。但空间大保湿困难,耳基形成不整齐,最好是采用堆积催耳的办法,即开孔后的耳袋在耳场内堆成“#”字形或品字型(注意不要将所开的孔压住),四周用薄膜盖住。空气相对湿度可保持在80~85%,在地面、墙角和空气中喷水,每天2~3次,早晚需通风一两次(每次约30分钟),创造一个适合耳基分化形成的环境,耳基可在3~7天内大量形成,此时立即吊袋出耳,每四行留下走道,每串吊挂8~10袋,每根棚杆吊挂四串,棚内留有总走道和分走道,总走道东西向,分走道南北向,既保持通风又便于管理。操作时注意不能损坏耳基,又要避免大的震动以免影响耳基生长。喷水不能堆积在孔口上,否则耳原基会因积水隔绝空气和细菌生长而死亡。应使温度控制在25℃以上,提供一定的散射光照刺激耳基分化形成。此法保湿容易,耳基形成快又整齐,只是工作量大。 (4)耳片生长期的管理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黄背木耳袋栽高产技术(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