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⑷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四、知识点小结
1、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第三节 对环境描写的考查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一、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二、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6
作用: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⒉命题指向
⑴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三、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小说是叙事类文本,描写是其中的重要手法,因为有了描写才增加了小说的魅力。而这些描写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大体分为几种:按照描写内容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或者叫场景描写,分为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按照描写的繁简需要和目的可以分为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按照描写的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比描写和衬托描写;等等。以上这四种分类的描写手法这几年考查得比较多,2011年基本也都涉及到了。
题目的呈现方式一般是:分析(指出)×××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看看2011年的题目是如何体现的:
1.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安徽卷)
2.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江西卷)
3.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浙江卷)
5.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广东卷)
6.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江苏卷)
7.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江苏卷)
8.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川卷)
分析:一半的题目考查自然景物描写,或侧重赏析(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或者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等),或侧重意图,或侧重作用。另外,这8个题目中有6个涉及描写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是今年命题的新
7
动向。
四、知识点小结——答题指要
1、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第四节 对作品主题的考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三、考题试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全国课标卷)
8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辽宁卷) 3.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浙江卷)
四、知识点小结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五节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一、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考题示例:
这里的表现手法,实际是立足于整篇小说而言的,有人也叫写作手法或者技法。
表现手法虽然是形式的东西,但是它对于整篇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不断引起命题者的注意。
2011年涉及表现手法的题目有以下这些:
1.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安徽卷)
2.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辽宁卷)
3.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辽宁卷)
4.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浙江卷)
5.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浙江
9
卷)
6.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江苏卷) 分析:无论是小说的开头、结尾抑或是中间部分的命题,还是其他的命题形式都扣紧了文本;无论是理解层面还是探究侧面都着眼于小说局部的手法。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侧面烘托;总结上文,点名题旨;埋下伏笔,提示线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等,往往就是这些题目答案的专业术语。
三、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四、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