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引 言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011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题考到了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从国别来看,中国的小说有5篇,分别是山东卷严歌苓的《审丑》、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宗璞的《锈损了的铁铃铛》。外国的小说4篇,分别是安徽卷哥伦比亚的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亚美尼亚国埃?格林的《晚秋》、辽宁卷乌拉圭比亚纳的《怪人》、浙江卷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中外小说的比例是5:4。
从小说的篇幅来看,除了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是长篇小说《西征记》的节选外,其余8篇都是微型小说(个别的有删改)。说明2011年的小说命题基本以微型小说为主。微型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结构紧凑,讲究构思;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没有发展,考场上容易把握;微型小说还具备小说的其他要素;同时,这些小说大都是名家作品,因而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从时代来看,这些小说基本是现、当代作品,所写的生活内容和展示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近,易于为广大考生接受。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节 对情节的考查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题型:
第一类:概括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的特点
⑴情节安排评价
1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二类:分析情节的作用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文中写的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
(2)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等的关系。 (3)分析其作用: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答题步骤:
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 表现了?? 二、考题示例
概括故事情节是考查学生小说阅读的一种归纳和表达能力,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微型小说因为微型,因而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易于梳理;同时,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基础和前提,自然成为命题人关注的一个方面。概括并归纳故事情节以及某一故事情节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梳理小说的脉络、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等等都属于故事情节类的题目。2011年这类题目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安徽卷)
分析:因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近几年设题较少,难度也低。 三、知识点小结
答题指要 ⑴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
2
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解题技巧
⑴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⑵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⑶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⑷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二节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一、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题思路:
(1)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的有关内容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解题模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注意: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3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人物刻画技巧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
4
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三、考题示例
小说从来以塑造人物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小说中的情节、环境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来服务的。今年的这9篇小说中有8篇的命题涉及到了小说中的人物。总的情况是:结合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梳理人物的心理以及变化,探讨人物的情感活动及其变化,研究人物的行为及其形成的原因,等等。
这些题目虽然角度不同,思路各异,但是都紧紧围绕人物来做文章。说明命题人抓住了重点;题目基本一个,个别省区甚至命制了两个题目;在赋分上,所占分值也大,有两个省的分值达到了10分以上;可见对小说中人物分析的关注程度,因此,命制的题目是有效的。比如:
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山东卷)
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山东卷)
3.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安徽卷)
4.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江西卷)
5.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江西卷)
6.“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全国课标卷)
7.“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辽宁卷)
8.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广东卷)
9.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广东卷)
10.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江苏卷)
11.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江苏卷)
分析:对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的考查力度依然不减,但是今年又从人物的心理以及情感变化的角度开始命题;人物考查的覆盖面和范围进一步加大。
常见题型
⑴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⑵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