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每题2分)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 以文化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
错误
2.按照高产、 优质 、高效、 生态 、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副产品结构。( )
错误
3.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两个突破,一是粮食生产20年来连续实现三年增长,二是农民收入20年来连续实现三年增长超过1%.( )
错误
4.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市场约束即效益问题。( )
正确
5.农业是比较效益最高的产业。( )
错误
6.新农村建设仅仅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 )
错误
7.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 )
正确
8.农民面临收入水平低,扩大就业难,购买力差,享受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差。 ( )
正确
9.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
错误
10.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上采取一种的措施。( )
错误
11.加强教育,培育造就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干部。( )
错误
12.生活宽裕即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
正确
13.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就是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
正确
14.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城市活力。( )
错误
15.北京市平谷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开招聘大学生任行政村村书记、村长,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了活力。( )
错误
16.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坚持五条原则:一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二是强化管理,完善服务;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
正确
17.解决农民工问题应重点抓紧解决农民工待遇较高问题。( )
错误
18.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生产领域合作,向流通、加工、储藏、包装、销售等服务业拓宽。
正确
19.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
正确
20.2005年,我国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43%,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
正确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 )。
A、政府主导 B、党的领导 C、群众监督
22.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关键是认真落实最严格的( )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A、耕地保护 B、土地保护 C 、环境保护
23.在借鉴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日本主要是通过( )。
A、法律保护 B、立法保证 C、政策支持
24.从1999年至今,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
A、支持 B、支柱 C、主导
2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参与产业化经营( )能够获得比单纯搞初级产品生产更多的收益。
A、农户 B、农民 C、居民
26.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存在农村人口速度慢及劳务输出( )工作整体处于粗放型状态等问题。
A、流动 B、城镇化转移 C、流通
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要保护好农民的( )。
A、土地 B、土地财产权 C、土地使用权
28.搞好劳务输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 ),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体制性保障。
A、收入 B、利益 C、权益
29.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根源是城乡( )的结构。
A、一元 B、多层 C、二元
30.确保国家(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A、粮食生产 B、粮食安全 C、食品安全
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 )、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A、尊重农民 B、以民为本
C、以人为本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 )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 、干部 B、 群众 C、党员
3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 ) 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生活补贴
34.发挥公共财政的( )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援
35.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
A、组织保证 B、动力之源 C、基础保障
3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 )。
A、干部 B、 工人 C、农民
37.(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A、生产发展 B、村容整洁 C、乡村文明
38.加快( )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A、文化 B、教育
C、科技
39.促进广大农民生活宽裕,最基础和根本的是千方百计( )。
A、增加农民收入 B、提高农民素质 C、发展生产
40.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善农民的生产和( )方式。
A、学习 B、教育 C、生活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
41.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A、农村经济 B、农村生产力 C、增加农民收入
4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是有文化( )、( )。
A、懂技术 B、有头脑 C、会经营
43.在建设新农村的问题上必须要注重( ),不搞( )。
A、实践 B、实效 C、形式主义
44.我国已进入工业化( )阶段,正处在( )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工业对农业发展支持的条件。
A、初期 B、中期 C、 工农和城乡
45.渤海湾经济圈是指以( )、( )两大城市为主的经济区
A、大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07公需科目考试答案---多套1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