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二中附属初中数学讲学稿
课题:证明(3)
主备人:张雪丰 审核人:王征 时间:2009.5.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从“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3.继续感受数学的严谨、结论的确定,初步养成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转化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
2.你是如何知道的? 3.这个结论正确吗?
如何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 2.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小明的证明思路是什么?
4.小丽的证明思路是什么?你能写出证明过程吗?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A
B
CCAB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例题:证明三角形的外角与三角形内角的大小关系.
BCAα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思考:如图,∠α是△ABC的一个外角,∠α与△ABC的内角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知道: ∠α=∠A+∠B, 进而∠α>∠A, ∠α>∠B.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BA?C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说明:这里用多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证明这种逻辑推理思维.同时各种探索活动使学生能形式化的表达,发展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步步有据地、有条理地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并鼓励学生主动地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不仅从已知条件向结论探索,而且从结论向已知条件探索或从已知条件和结论两个方面互相逼近.
练习:
P173 练习 第1、2、3题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点E在斜边AB上,且BE=BC. 求证:∠B=2∠ACE AE
例:如图,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D
布置作业
课本;课外作业《数学补充题》 教学后记:
BE21CCB
泰州二中附属初中数学讲学稿
课题:互逆命题(1)
主备人:张雪丰 审核人:王征 时间:2009.5.
教学目标:
1.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能主动地区别这些互逆命题; 2. 能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两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人泰勒斯利用影子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他自已还发现了三角形的一个特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反过来说,要使三角形两角相等,它们的对边必须相等.这个发现我们现在看来很简单,可是在当时发现它们的确不易,其实这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是两个定理,或者说是两个真命题.
问题:1. 这两个命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 我们还学过类似的一些命题吗?如(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归纳: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说明:1. 这个情境,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一组互逆命题引入,使学生能轻易总结出互逆命题的特征,归纳出它们的条件与结论的共性.再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出类似的命题,从而能熟练掌握互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2. 把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就得到它的逆命题,所以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交流:
1.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2=b2,那么a=b;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5)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说明:1. (1)(3)(5)直接叙述它们的逆命题可能会有些困难,可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图形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问题:
1. 你能判断上述互逆命题的真假吗?
(1)真,假;(2)假,真;(3)真,真;(4)假,真;(5)真,假.
说明:组织学生思考并交流各自判断命题真假的情况,以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一定相同.
问题2:说说你对一对互逆命题的真假性的看法,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
问题3: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例:如果a2=b2,那么a=b正确吗?
(不正确,如:当a=2,b=2时,a2=b2,但a≠b,这样的例子称为反例说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以利于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这里既是学生学习互逆命题,同时也获得判断真假命题方法的好机会,也是对前面几何知识的回味,要让学生多思,举一反三.
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ac2>bc2,则a>b;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若ab=0,则a=0.
说明:1、真命题应是公理、定理、定义以及由它们推导出来的正确的结论,是无需证明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或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符合题设但不符合结论的例子.
2、这里仍要提供让学生多说的好机会,让学生多说才能多思,多说才能有条理地表述,让学生自己去举反例,让学生要有思考的过程,要注意这里不仅仅是命题的教学,更是几何的综合课堂.
1.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
(1)如果|a|=|b|,那么a=b; (2)如果a>0,那么a>0;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 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a+b>0,那么a>0,b>0; (2)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3)4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4)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5)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6)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布置作业
课本;课外作业《数学补充题》 教学后记:
2
泰州二中附属初中数学讲学稿
课题:互逆命题(2)
主备人:张雪丰 审核人:王征 时间:2009.5.
教学目标:
1. 能使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证明一个命题;
2.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证明同一个命题;
3. 探索关于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互逆命题.
教学过程:
情境 :
如图1, AB∥CD,AB与DE相交于点G, ∠B=∠D.
问题1:你由这些条件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证明这些结论?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索问题的结论. 图1
在下列括号内填写推理的依据.
AEFGCDB因为AB∥CD(已知)所以∠EGA=∠D( ) 又因为∠B=∠D(已知)所以∠EGA=∠B( ) 所以DE∥BF( ) 上面的推理过程用符号“?”怎样表达: 分析:AB∥CD??GEA??D????EGA??B?DE∥BF
?B??D?问题2: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证明DE∥BF吗?
问题3:在图(1)中,如果DE∥BF,∠B=∠D,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4:在图(1)中,如果AB∥CD,DE∥BF,那么你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
说明:1、问题3、4构造了课本中讨论的关于图(1)的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实质是在不断依据有关平行线的的互逆命题进行推理中,引导学生逐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泰州二中附属初中数学讲学稿(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