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佳化 ② 整体性 ③ 多样性 ④ 统一性 ⑤ 综合性
3.判断说明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4)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5)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
(8)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9)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题答案
(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
(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
(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著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
(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
(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
(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
2.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1)③ (2)③ (3)②③④ (4)④ (5)③ (6)③ (7)②⑤ (8)①⑤ (9)①②④ (10)①④ (11)④ (12)③ (13)④
(14)①②④ (15)① (16)③ (17)④ (18)③ (19)② (20)② (21)③ (22)① (23)④ (24)③ (25)② (26)③ (27)①③④ (28)① (29)① (30)④
(31)③ (32)③ (33)② (34)④ (35)① (36)④ (37)① (38)②③④ (39)④ (40)① (41)①②③ (42)② (43)③ (44)③
(45)①②③④⑤ (46)①②③④ (47)①②③④ (48)①② (49)② (50)①③⑤ (51)①②③④⑤ (52)①②④⑤ (53)① (54)① (55)② (56)④ (57)③ (58)① (59)② (60)③ (61)②④⑤ (62)③④⑤ (63)①②⑤
3.判断说明题答案
(1)错误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2)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正确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
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 (4)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5)错误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 (6)错误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 (7)错误
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8)错误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9)错误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 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 旧唯物论反映论 (3) 唯心主义先验论 (4) 不可知论 (5)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6) 实践 (7) 感性认识 (8) 理性认识 (9) 非理性因素
(10)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11) 真理的客观性 (12) 真理的两重性 (13) 谬误
(14) 价值的本质 (15) 价值原则
(16) 真理原则
2.不定项选择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① 反映论 ② 实践论 ③ 先验论 ④ 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① 科学兴趣 ② 社会实践 ③ 求知欲望 ④ 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 ① 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 人与人的关系
③ 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④ 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① 实用主义的观点 ② 旧唯物论的观点 ③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④ 相对主义的观点
(5)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② 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③ 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④ 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6)感性认识是( )
① 认识的初级阶段 ② 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③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④ 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7)理性认识是( )
① 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② 认识的高级阶段
③ 生动形象的认识 ④ 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8)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① 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② 要有鲜明的效果
③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①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③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