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听辨回答问题。 了解吹管乐器箫的音色。 h.完整欣赏
①介绍“换头合尾”这一传统民族音乐结构特点。
②思考:为什么几乎每乐段结尾都一样?实际上这首作品如同巨幅山水画卷,慢慢展开呈现春江美景。
③这种创作方式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教师小结。学生思考展开联想。 (三)、小结
1、民族管弦乐队编制。 2、“换头合尾”的音乐发展手法。 3、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二)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唱歌:《凤阳花鼓》 欣赏:《幸福歌》《洞庭鱼米乡》 二、教学目标:
1、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在与教师共同的学习中,积极思辨、开启心智,初识民歌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外向的吸纳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
2、在学民歌《凤阳花鼓》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民歌的学习中,用聆听作品、找出骨干音等方法,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在歌曲乐段的分析中,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
3、能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欣赏歌曲《洞庭鱼米乡》,对节拍的韵律及变换具有感知能力。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背唱歌曲《凤阳花鼓》。 四、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听《凤阳花鼓》音乐进教室。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凤阳花鼓》。
3、观看视频:介绍《凤阳花鼓》的短片。
11
(设计意图:以敲锣打鼓的形式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设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范唱,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用模唱的方法学习歌曲的歌词部分。
(1)教师提问:鼓敲击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用“咚”模唱歌曲的歌词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歌曲,用正确的发声状态歌唱,为学唱做好铺垫。) 3、填唱歌词,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跟着钢琴,慢速地填唱歌词。 (2)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
难点部分先学唱歌谱,再填入歌词演唱。 (3)用原速演唱歌词部分。
(4)合着伴奏演唱歌曲,学生唱歌词部分,教师唱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由慢速到原速逐步学唱歌词部分,降低了学唱的难度。歌曲的难点部分先学唱歌谱,在唱准歌谱的基础上再填上歌词。)
4、学生学唱衬词部分。
(1)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 (2)加入力度处理衬词部分。
(设计意图:衬词部分是这首歌曲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进行了强、弱的力度处理,使衬词部分活泼、有趣。)
5、学生合着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6、进行歌曲处理。
(1)为歌词部分加入二声部演唱。
(2)在教师的指挥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由齐唱歌曲到二声部演唱歌曲,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感染力。)(三)、对比欣赏歌曲《幸福歌》《洞庭鱼米乡》
初听湖北民歌《幸福歌》
教师:作品展现了怎样的情绪?在演唱形式上运用了何种方式?
学生:生动活泼,情绪热烈欢快,具有乐观向上的态度。领唱和齐唱。 教师:这首歌曲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请看谱例,“领”的旋律与“和”的旋律,在旋律发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旋律基本相同。 教师:乐句很相似,“和”在“领”的旋律上发展而来。 教师:现在由老师来“领”,同学们来“和”,我们唱一唱。(教师领的时候速度渐快、力度渐强。)
教师:老师在演唱时在音乐要素上出现了哪些变化?你们也跟着变化了吗?老师“领”的力度和速度影响了大家的“和”,“领”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领”是指挥者,“领”掌握了节奏。有了指挥,就能步调一致。“领”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使情绪更热烈了。
(设计意图:演唱情绪、演唱形式是本曲突出的特征。问题设计既明确了所要关注的内容,又给学生留出听辨及思考感悟的空间,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体验,能更好地总结演唱
12
形式上的特点。)
2、教师简单的分析歌曲
3、初听湖南民歌《洞庭鱼米乡》
①教师:作品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壮美的画面?
学生:白矾远影的湖光山色,湖区人民的淳朴乡情尽在歌声之中。 ②分析作品
(设计意图:发给学生学案,认真聆听音乐后,以填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 ③了解此曲创作背景,总结再生型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民歌来源于劳动人民,音乐家的创作更离不开民族的沃土。)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民歌,领略了江淮和荆楚地区不同的民歌风格和音乐文化。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它延续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五)作业 欣赏钢琴曲《花鼓》片段,此作品是由哪首民歌改编而成?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内容多,检测在课后作业中完成。让学生体会钢琴曲《花鼓》对民族传统音乐既是传承、发展,又是创新。)
教学反思:
首先将安徽黄梅戏唱段与戏曲、美景的图画结合,给学生第一次感受。有了安徽戏安徽景的渲染,教师提出让学生唱出歌曲韵味的要求得水到渠成。
《凤阳花鼓》作为一首喜庆歌曲,还要唱得活泼、热烈。于是,给学生第二次视听冲击,选择凤阳花鼓队在喜庆节日里的表演和演唱会现场情绪激昂的互动演唱,两个场景的展示,学生会通过歌声告诉老师:什么叫热烈,什么叫欢快!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姑苏行》《将军得胜令》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我国江南地区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探究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与艺术魅力。
2、聆听作品,了解《将军得胜令》中使用的打击乐器,进一步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和特点,并通过打击乐段落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段落分析;分段对比欣赏《姑苏行》,进一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及每一段的音乐情绪。
3、欣赏《将军得胜令》,了解作品“夹吹夹打”的表演方式;在视唱《姑苏行》主题音乐的同时,初步了解笛子谱中对技巧的记谱及吹奏方法。
三、教学重点: 1、欣赏《姑苏行》,欣赏自主进行段落分析,并视唱主题。 2、欣赏《将军得胜令》,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段落分析。 四、教学难点:
对《将军得胜令》的段落分析,了解“夹吹夹打”的表演方式。
13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复习歌曲《凤阳花鼓》。 (二) 欣赏《将军得胜令》 1、 完整欣赏作品。
教师:聆听作品,了解作品的情绪及表现内容,并关注乐曲中运用了哪些打击乐器?学生:作品描写了英雄凯旋归来时的欢腾景象。作品情绪热烈、欢快,用到了十面锣、排鼓、小锣、小鼓、木鱼等打击乐器。
乐曲由四个段落+尾声组成,每个乐段之间都由锣鼓乐过渡连接。 2、 复听几个打击乐段落。
教师:打击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咱们再来欣赏这几个片段,认识这些乐器的同时,关注一下它们的音色。
学生:进一步聆听、观察、了解这些打击乐器。 教师:这里使用的最重要的打击乐器是什么? 学生:十面锣。
教师:介绍“十面锣” 3、了解浙东锣鼓。
4、教师:哪位同学知道这首作品是什么地区的音乐? 学生:我国南方地区。 教师:介绍浙东锣鼓。 (三)欣赏《姑苏行》 1、初听作品。
教师:出庭乐曲,作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能否根据乐曲的旋律判断其地域?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根据速度变化,简单划分段落。
学生:边欣赏边填写手中的学案表格。 段落 速度 情绪 学生:乐曲是一首笛子独奏曲,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节奏轻松明快,如同一幅江南美景的水墨画卷。
教师:(出示乐曲名称):《姑苏行》是一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笛子独奏曲,乐曲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教师:在曲式结构上作品采用了带引子的三段体结构,引子A+B+A’,段落非常清晰。 2、简介作者。 3、旋律特点。
教师:分别欣赏两句旋律,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句有相似的地方,其中一句被拆成了两句。 4、观察乐谱并进行分析。 5、简单介绍曲笛。
6、完整的欣赏作品,进一步感受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个风格特点。
14
(四)小结: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 许多伟大的音乐人在努力,许多我们的同龄朋友,比如那些学习民乐的同学也在努力。而我们呢?就奉献一份热爱吧!
教学反思:
通过欣赏,不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斑鸠调》。 欣赏:《赛龙夺锦》《赤兔嘶风》。 二、教材分析:
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灯歌是人们在农闲时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载歌载舞的以唱丰收、唱太平年景、贺新年为主的歌曲。曲调欢快活跃,常伴以锣鼓或丝竹乐队的伴奏。因为唱词头一段以“斑鸠鸟”为引题,故又称“斑鸠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认识并了解我国赣南、福建、广东的音乐艺术作品,能够对当地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聆听并学唱《斑鸠调》,体会赣南民歌特点;欣赏乐曲《赛龙夺锦》,了解广东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乐器;欣赏《赤兔嘶风》,认识福建南音这一音乐艺术形式。
3、了解赣南民歌是客家的支脉,强调五声徵调式、小三度和纯四度的乐理知识;了解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的主要演奏乐器,具备判断其主奏乐器音色的能力,能够区分广东音乐、福建南音。
四、教学重点:
准确学唱《斑鸠调》的旋律和歌词。 五、教学难点:
辨析广东音乐和福建南音所用的主奏乐器音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音频。
教师:听完歌曲,你们眼前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教师:曲中有哪几种动物在歌唱春天?(斑鸠、杜鹃、哈蟆) 教师:这首歌曲是赣南客家民歌《斑鸠调》。《斑鸠调》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赣南的客家民歌,曲调原是赣南的一首茶歌。
(二)学唱《斑鸠调》 1、再听歌曲
教师:我们再次聆听《斑鸠调》
①想一想它的演唱形式都有哪些?是齐唱还是重唱、对唱? ②这首歌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