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品德教育
道德认知:传授相应的道德知识、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 道德情感:创设良好的氛围、知情合一、引导幼儿学会情感调节。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幼儿情绪智力教育
家庭教育: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善良仁爱地对待幼儿、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
幼儿园教育:情境教学模式(形象逼真、情深意长、知情意行合一)、赏识教育模式(注重儿童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儿童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源自内心的全纳。具体内容在p223)
第八章 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词解释、选择)
(一)创造性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二)华莱士的“四阶段论”
他认为,任何创造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四)泰勒对创造性层次的划分
表现性创造、技术性创造、发明性创造、首创性创造、杰出的创造 (五)场依存性-场独立性认知风格 (六)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史密斯给创造性下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过程。
儿童创造就是运用自我表现材料,进行想象游戏,解决问题或想出新的结论。幼儿的创造性主要属于表现性创造,创造行为可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语言、感知觉、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
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了解和接触新事物的“心向”。 幼儿的创造就是善于组织自己的“材料”。 (七)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八)真创造与类创造 真创造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类创造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九)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
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十)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复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吗,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十一)反应定式
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创造、创造性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创造性是一种心理品质,它比创造力的使用更普遍,范围更广。既包括创造力又包括创造性人格。
创造力指的是创造的能力,偏重于认知,是一种智力品质。
(二)创造性和知识之间的关系
正相关、负相关、矛盾关系——创造结果的最低、最高、中等
(三)创造性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高创造者必有中上的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理和遗传、认知(场依存型)、环境与教育(社会、家庭、学校)
(五)游戏适合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原因 激发好奇心,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艺术适合于自我表现能力培养的原因
幼儿心灵贴近艺术的自由、艺术的表现性明显,且适合幼儿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创造性和智力之间的关系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高创造性者必有中上的智力 高智力却不能保证就有高创造性 低智力者创造性必低
(二)环境与教育对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大众传媒 学校教育:教师类型和教学风格
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出生顺序
(三)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主动性、创造性游戏、借助想象实现、受情绪影响较大。
(四)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环境、教师态度、教育方式、游戏环境、有助于幼儿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特点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头脑风暴法、分合法联想技术法
(六)问题解决过程与创造性
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
发现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阶段中的创造性——明确问题的能力
提出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包括了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检验假设阶段中的创造性——监控能力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通过游戏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建议 准备:环境、材料
过程:鼓励想象和创新——教师是参与者和建构者 评价:关注创造性情况
(二)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能力的建议
提供自我表现的材料:认识材料、尽量少干预、关注过程、足够时间和给予正面评价、尊重有疑虑幼儿的不参与权利、美观性。
综合艺术教育:衔接自然、幼儿自己体验。
(三)问题解决方法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算法式:一步一步的程序——幼儿自我表现。例如:认识材料-尝试-表现 启发式:目的分析法:子目标、子问题。
逆向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如案例: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
爬山法: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临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结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
类比解决问题法:尝试将某一问题的解决结构用于指导解决另一问题。
6.简述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第九章 幼儿教学心理
一、识记(名词解释、选择)
(一)教学心理学的诞生 格来赛 《教学心理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 P259.
(三)教学指导
从指令性向指向性转表。P264
(四)幼儿教学指导的层次 宏观-微观,内部-外部
(五)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进行策划,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到预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六)区域活动
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教学心理学的发展 P257
(二)幼儿教学心理的特点 P258
(三)三种观点的批判 皮亚杰:教学与发展对立起来;
詹姆士和桑代克:教学与发展等同起来;
考夫卡:教学不仅可与发展齐头并进,而且可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出新的形成物。
综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四)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内涵 年龄、个体
(五)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类型 适宜型和不适宜型
(六)教学指导与游戏指导的关系 P269
(七)教学活动的设计观 课程决策论、教学设计论
(八)幼儿教学活动设计的特征
针对指向某一部分幼儿、正面价值、基本规律、短期和长期目标、系统的方法指导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构想 P260
(二)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效果 儿童学习
儿童的压力和焦虑水平 社会技能发展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教学指导 P266
(四)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目标的筛选和确定
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活动主题 选择与分析教育资源
确定学习活动的性质与类型 制定完成主题的进度表 空间和环境的安排 教学指导策略
确定评价的目的与方法
(五)区域活动的设计
环境的创设:贴近幼儿生活,便于操作。空间布置。 材料的投放: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探索性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影响因素 儿童:年龄、数量、特殊儿童的数量
教师:观念、对自身教育影响力的认识、专业与教育培训。 外界环境
(二)基于学习过程的教学指导 P268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 观察、导入、提问、回应
(四)区域活动的指导 幼儿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教师从旁指导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