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的解释:是学习者从外部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地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
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婴儿学习: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力立刻转向新刺激,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幼儿学习:是指幼儿在适应环境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程度。
关键期: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
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品质:幼儿具有的那些勇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及主要方式 1.发展: 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的减少的现象);
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发射的形成。 2.主要方式:
学习图式,特别是1岁前,通过使用图式,获得对周围事物的有价值的信息。简单图式(敲打、抓、握等)、混合图式(运用几种简单图式的)、社会性图式(人家交往图式)。
因果关系:明白了事件及由事件所引发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婴儿对因果关系的学习与不断探索、体验和实验密不可分。
使用工具:借助工具(哭喊、手的动作、养育者、某一物体)拓展自己的栗亮。 理解空间:距离、运动、视角等也是早期学习的重要方面。 实际上,学习是整合的,婴儿的学习方式也是整体的。 (二)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及主要方式 1.发展:
(1)一种说法: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是由单纯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包括换位、辨别换位学习、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偶发学习。在发展过程中,是由什么起作用?主要就是语言。
(2)另一种说法:从发展过程考察儿童学习,幼儿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种: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结构化学习。
2.主要方式:
观察模仿学习:主要方式。多种感官——观察——模仿——无意学习——榜样。 语言理解学习:用于在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倾听 操作尝试学习:重要方式,意义和形式(重点)。 (三)幼儿学习的途径
1.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这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活动。游戏(重点)。
2.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同伴游戏中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学习。
(四)幼儿学习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1.按学习内容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按学习方法分类: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五)幼儿学习的特点
1.活动性与游戏性;2.直观性与操作性;3.指导性与模仿性;4.情绪性与依存性。 (六)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生理、心理; 2.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生理、建构经验。 (七)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过程中需要和诱因哪个起主要作用,动机分为内部、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是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辅助性动机与主导型动机:根据动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大小,可分为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八)学习情境的理论依据
让·莱夫和爱丁纳·温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简单地说,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情境中进行的方式。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九)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鲍姆林德,家庭式观测调查与实验室的观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
我国学者白燕将教养方式分为启发诱导型、溺爱骄纵型、放任自流型、专制型; 刘金华把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
三、简单应用(简述、选择、简答)
(一)幼儿的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是主要借助实物操作,通过动作内化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幼儿学习的基本
活动模式是操作学习。
操作与学习的关系:操作与学习相互独立、互相拥有。最后,操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操作学习的特点:在学习方式上是以内、外部动作来获得经验的学习,即“动作—经验”;在学习内容上,操作学习的知识、技能是言语学习所无法获得的,言语学习是概括化了的操作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上,操作学习是以儿童为主题的活动,结果是获得主体的经验;而言语学习中,有一定被动性,言语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他人经验。
操作学习的意义: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操作学习的分为:手把手的操作、尝试错的操作、模仿示范的操作、反复练习的操作。 (二)学习的关键期
1.学习关键期: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动物的“印刻现象”。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这就是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已有研究表明,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学习敏感期识记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尚不能证明除语言和感知觉以外的基本方面是否存在关键期,实际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时机问题,采用“敏感期”比较恰当。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语音方面,2~4 岁是敏感期,在掌握数概念方面,敏感期在 5 岁~5 岁半。4 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初开始形成、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婴幼儿学习游泳和外语等。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
1.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 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2.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有如下特征: (1) 自我中心,三山试验 (2) 只能片面的看事物 (3) 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 无逻辑的转换推理 (5) 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 能做出延迟模仿 (7) 能进行象征性游戏
四、综合应用(论述、案例分析、设计) (一)幼儿学习的游戏性与情境性 1.游戏性
P125.分析P140案例。 2.情境性
(1)学习情境的定义
(2)学习情境的理论依据及关于学习本质的认识。 (3)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P136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学习品质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种
轻松自由地环境下幼儿自主无忧的探索、思维,再加上家长的适时引导,最有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2)案例中的??,因此我们建议需要改变??,倡导诱导型的教养方式。
(3)案例中??,父母要转变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骄纵型教养方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放手。
(4)案例中的??,要遏制放任自流型/专制权威型。
总之,父母的自身具备影响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从自己做起,树立榜样,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五章 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一、识记(名次解释、选择)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类型
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与表征方式
1.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 2.知识的表征方式
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四)知识学习
广义: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五)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六)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1.知识的同化:对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七)知识理解
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八)知识整合 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九)知识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十)概念形成
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十一)概念同化
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二、领会(选择、简答)
(一)知识学习的过程
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即同化与顺应的双向建构过程。
1.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
(二)知识的类型及表征 1.知识的类型:
依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依据知识与言语的关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2.知识的表征
(1)知识的表征定义
(2)知识的表征方式: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三)知识理解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P103. 首先是长时记忆中影响注意和知觉的各种内容及以特殊方式加工信息的倾向,作为过去经验进入短时记忆。这些过去经验会以动机的形式帮助学习者主动对感觉到的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使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去从事选择性的知觉。经过选择性知觉所获得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学习者主动尝试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建立联系,以主动去理解新信息的意义;接下来还需要通过与感觉经验对照和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经验的对照,进一步主动建构并检验新信息的意义;如果经检验,建构意义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重新尝试如检验成功,即达到了对意义的理解;最后对新生成的意义从各方面进行评估,以检验其合理性及与长时记忆,感觉信息中其它信息间的一致性。评估导致在短时记忆中建构生成的意义进入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也可能导致认知结构的重组。
(四)知识整合及其过程 P155
(五)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P155-156
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
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六)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1.来自学习者的因素: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2.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七)幼儿概念水平的检测方法和指导方法 1.幼儿概念水平的检测方法 分类法 排除法 解释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学前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内容(完整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