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7)
课题2、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3、探究活动一。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探究活动二。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5、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课题3、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
1、导入。
2、阅读与介绍。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顶得上增加了多少田地、多少劳动呀,这说明了什么?
欣赏并阅读书上玻璃日光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在严寒的冬季,你们吃过哪些新鲜可口的夏令蔬菜?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里种植出来的?你们知道无土栽培技术吗?以生菜的无土栽培为例,说一说怎样进行无土栽培的生产。
欣赏并阅读书上有关网籍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你知道这些生产方式吗?说一说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可由教师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财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
6
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9)
1、导入:我国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 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按照书上第19页的提示,指导学生分小组读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
“你们见过或吃过什么样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然后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边汇报,这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这主要是指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进口产品,如:泰国香米、美国柑橘、提子,荷兰奶粉、雀巢咖啡、吉百利巧克力、澳大利亚毛制品等。
5、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伴随着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创造不断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题三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一课时(10)
课题1、农业孕育着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从农业生产开始的,那么世界人类的早期文明当然也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2、阅读与讨论。
欣赏教科书第20页古埃及的历史图画、古希腊的陶器和第21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的照片,并讨论“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什么?”
3、全班探究。
7
阅读教科书第20页老师的话、第二段课文和豆博士的话,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这些历法各有什么特点?”
4、自由讨论。
(1)你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 (2)你见过丝绸制作的服装和饰品吗?你知道丝绸是怎样制成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丝绸的事情?
(3)你的家人有饮茶的习惯吗?你知道有哪些饮茶的习惯和风俗? 教师总结。
第一课时(11)
课题2、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2、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 2、收集各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发展,我国的丝绸文化、茶文化早已名扬世界。其实我国的农业文明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
2、思考并讨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里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民俗?你能说出这些民俗的含义吗?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按照讨论题的要求把握和点拔,使学生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3、阅读与讨论。欣赏书中22-23页的图片,了解藏历新年及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风俗,并讨论:你还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讨论知道白族的三月街、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笙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和欣赏书中第22-23页的课文和图片,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和农业有关”。例如,感恩节有吃火鸡大餐的风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日本人过年有打年糕的风俗,意在年年高高,庆祝丰收,祈祷丰年。
4、阅读和观察书第24-25页的课文和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各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各地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原因是什么?
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像傣家的竹筒饭、蒙古族的手抓肉和涮火锅、新疆的馕和烤羊肉等,并进一步拓展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风味食品?为什么少数民族也会形成各自的美食风格?
我们这里有什么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加以把握。 讨论:为什么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居住和饮食是不同的?通过讨论明白道理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出的农产品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
5、教师总结。强调农业文明的特点,节日、饮食、居住等,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8
活动课 学做豆腐
教学目标:
参与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体验与农业有关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通过劳动得到的愉悦。
教学准备:
提前用清水泡发好适量的黄豆,准备好制作豆腐所需要的工具设备。 教学过程:
1、准备。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 2、分工。在开始制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使劳动过程井然有序。
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劳动安全。
指导:在“过包”的时候,最好过虑两次。点豆腐的环节,卤水要稀释,点的时候要稍微慢一点。 评议。
表扬认真制作的同学。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第一课时(6)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2、布置任务。 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
(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
(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鼓励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介绍。
3.小组准备。可以按照学生意愿,令所选择的通信工具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教师
9
巡视并且给予帮助,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7)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讲解活动。按照上次课及课后的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
3.全班讨论。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朗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请学生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规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4.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
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
3.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请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一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在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的分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楚应该如何书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
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的感性认识。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