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方国诸侯的墓葬,共出土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近千件,其中,青铜器即达484件,无论是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还是造型之异、纹饰之美,均堪称江南之冠,全国罕见。对于该墓葬族属,有些学者以为是扬越,笔者以为是干越。干越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徐夷虎方的影响。郭沫若先生判定虎方?当即徐方。徐、虎一音之转?;还推论?古之徐淮领域在今安徽、江苏一带?,?为周人所迫乃逐渐移入于赣?。总之,商周时期,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并非当时一些中原人士所想像的蛮荒之地,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萌芽和发展;闽越族与内地的交往,并非像某些史书所说的尚属空白,中原的礼制与农业神崇拜等已经传入福建。因此,我们认为《周礼》所记?七闽?当有所据。?闽隶百有二十人?,?闽隶掌役蓄养鸟而阜蕃教扰之?,这些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均当有所依据。随着闽越族逐渐接受中原的礼制,加强与中原的交往,闽越族也逐步为华夏族所同化了。
3、山西襄汾陶寺“土鼓”与闽侯黄土仑“土鼓”的区别 必须着重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山西襄汾陶寺,上个世纪70—80年代亦曾出土有土鼓。但这种土鼓的形制与黄土仑土鼓有很大的差别,《简报》中将之称为?陶异形器?,系泥质褐陶或灰陶,形似长颈葫芦,筒状高颈,圆鼓腹,腹底中央凸出一孔,周围又有三个
16
小孔,上下孔口通连,颈、腹之间两旁各有一耳,对称。《简报》作者推测这种器物或许就是古文献中?以瓦为匡?的?土鼓?有关陶寺遗址的断代,有的学者以为系夏人活动遗址,有的则认为是夏代以前帝尧陶唐时代的文化。从其器物的古朴形态来看,当属夏代之前。可见山西襄粉陶寺的?土鼓?当为华夏族土鼓之鼻祖。《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唐尧曾?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革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馨之音,以致舞百兽?。此?缶?当系后来的土鼓。只是流传到商周时期,土鼓的形态又有所变化。周人?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的?土鼓?,应当是陶唐氏?土鼓?的传承。《礼记〃明堂位》说:?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县(悬)鼓?。可见三代都把鼓作为重要礼器。《周礼〃地官〃鼓人)将鼓分为多种:?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军动则鼓其众,田役亦如之?。《诗〃小雅〃甫田》说到农夫击土鼓以祭祀田祖并祈降甘霖:?我田既藏,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孔颖达疏曰:?至前孟春月,以琴瑟及击其土鼓以迎田祖先啬之神而祭之。?这就明确说明了土鼓的用途。这种器物自中原辗转流到闽越地区,又兼有若干地方特色了。如形态略小,有浓
17
重的仿铜作风,其兽形提梁线条粗犷,与中原同时期器物迥然有别。 四、从闽侯黄土伦“土鼓”看殷商文化的南传对闽越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越过长江进入赣闽两地,对福建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把中原的铜器铸造技术传入了赣闽两地。自古以来,江南越族就有制作模仿铜器类陶器的传统。李学勤先生说:?绍兴凤凰山的仿铜陶器,制作精美逼真,有较高艺术价值,很有特色。类似的陶器,解放前有不少流传于国内外。五十年代,绍兴漓渚的一类墓曾出过一些。1979年,江西贵溪县鱼塘10号崖墓也出了一整套,器形与凤凰山2号墓非常相似。我们揣想,这些都是越墓,年代不晚于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灭越。?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闽江下游地区亦零星发现一些制作精美、装饰考究、十分别致的陶器,安志敏先生当时即指出:?福建闽侯所发现的带鋬罐,鋬上附有两个螺旋形泥条。可以知道它是模仿铜器的形制,虽然有石锛等石器共存,却可以间接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铜器?。1978年发掘的福建闽侯黄土化遗址,其印纹陶器造型在南方越族印纹硬陶中尤为别致,极富闽越地方特色。尤其是一些器物如甗形器、虎子、陶鼓、陶镜的制作则如同绍兴、贵溪所出陶器一样,反映出强烈的仿青铜器作风。?此外,在这一批陶器上还广泛应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动物形象(如虎、羊、龙等)以及螺旋形泥条捏
18
塑为附加堆饰?。黄土仑遗址经C14测定为公元前1300±50年,即至今3250±150年,约相当于中原的商末周初。再结合该遗址陶器突出的仿铜风格,可以证明这一类遗存的青铜时代文化性质。如在石排下遗址下层含有与清江筑卫城相似的?鸭舌?形鼎足,中上层的云雷纹和刻画纹等与中原及清江商周文化相似。我们认为,该类型文化除了具备福建青铜文化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黄土仑类型文化是福建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
它遍布于闽江流域,尤其是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是时代特征浓郁、地域内涵突出、文化影响深远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资料说明,黄土仑类型文化不但覆盖闽江流域,深入武夷山地区,而且还渗透到赣东北的鹰潭地区,其器物的造型与装饰风格甚至与江西吴城商代文化相同或类似。鹰潭角山窑址出土的商代陶器,其造型特征与制作工艺即与黄土仑陶器十分接近。鹰潭、贵溪、万年、清江吴城、新干均毗邻于古余干地区。1958年9月28日,余干县黄金埠出土一件西周青铜甗,其上部内壁铸有铭文:?应监作宝尊彝?。郭沫若先生认为即指?应?国,乃周武王之子孙所封地,?监可能是应候或应公之名。也可能是中央派往应国的监国者?。近年李学勤先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认为甗铭表明周公东征之后,曾在江西北部的应地臵监。余干县是赣境最早的开拓地区,
19
也是通往瓯越、闽越的要冲。周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而在此设监,当系顺理成章之事。李先生还考释了1981年陕西扶风出土的铜饰件上的铭刻?艾监?,认为如同?应监?一样,是西周晚期周王派往?艾?地之监。?艾?见于《左传》哀公二十年,位于今赣西北修水县城西面。如此看来,西周时期在江西地区至少已有两个以上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这些地方政权如同于越族一样,在将中原文化向闽越、南越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系福建建瓯所发现的南方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钟,说明了中原文化南传。
2、黄土仑文化类型与闽侯庄边山上层类型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闽侯榕岸庄边山遗址保存较好,近年经过大面积发掘。庄边山遗址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下层属昙石山文化类型,上层则保存了该地区较为完整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因而黄土仑文化类型与闽侯昙石山文化类型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在庄边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特别是生活用具中,表面施赭色陶衣的?橙黄陶?及几何形彩陶数量明显增多,可知黄土仑文化明显地来源于庄边山上层类型文化。这两种文化中都明显带有中原文化南传的痕迹。
3、特别奇异的造型,浓郁的地方风格,明显的仿铜工艺所制作的陶器,是黄土仑类型文化的主要内涵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