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土鼓的发现与闽越族的农耕

所谓土鼓,又称陶鼓,即陶制的鼓。黄土仑的陶鼓质地为泥灰硬陶,身作腰鼓形,两端开口,中空,器身上附兽形提梁,下接喇叭形实心座。口径4厘米、通长8.4厘米。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鼓相比,在形制上已有所进步。陶鼓在古代文献中多写作?土鼓?。先秦文献有关土鼓的记载颇多,如《周礼 注疏》卷二十四《春官宗伯第三》云:?龠章,掌土鼓豳龠。?郑注引?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匠,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贾公彦疏,释曰: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郑注《礼运》云,土鼓,筑土为鼓也;蒯桴,桴谓击鼓之物,以土块为桴?。?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郑玄注:祈年,祈丰年也;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也。……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郑玄、贾公彦等均认为土鼓是?以革为两面,可击?。可见土鼓确是一种蒙兽皮的陶制打击乐器,主要用在农事方面的祭祀仪式之中,如春耕之始祈求神农氏保佑风调雨顺之类,并且也用于仲春之昼?逆暑?,中秋之夜?迎寒?,总之,是季节变换之时,先民以土鼓等乐器伴奏进行祭祀活动。

《礼记〃明堂位》也说:?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11

孔颖达疏:?《正义》曰,此一经明鲁用古代之乐,土鼓谓筑,土为鼓;蒉桴以土块为桴。……《礼运》云:伊耆氏始为蜡,蜡是报田之祭。按《易〃系辞》神农始作耒耜,是田起于神农。故说者以伊耆氏为神农也。?孔颖达以为土鼓是古代鲁国一带所使用的古乐器。《世本》则记:?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之土鼓?。《吕氏春秋〃古乐篇》亦云:?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觡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鼓舞百兽?。这后一条文献,孙诒让曾将它与前几条记载联系起来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证:?‘臵缶’难通,‘臵’疑作‘冒’,形近而误。《周礼〃龠章》,掌土鼓豳龠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说文》‘革’部云,‘辂,生革,可以为缕束也’。此以麋骼冒缶以为鼓,即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也。……《效特牲〃释文》引或说谓伊耆氏即尧,此云‘帝尧命质为乐’则糜辂冒缶或即伊耆土鼓之制欤。?总之,土鼓是商周时期中原先民的打击乐器,通常用来作为迎接春季播种时节或庆祝秋季作物丰收的祭祀典礼上的演奏工具。由此可以推论,凡是农耕区域的农事活动多与之有关,各地考古发现也确实证明之。令人感兴趣的是其制作手法与设计理念竟然与昙石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即带有牛角形把手的水杯极为相似。

12

2、土鼓与商周中原文化的南传

由于福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和闽江、晋江、九龙江等不同水质在该地区纵横交织,所以造成当地土著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分割性,反映了闽越族不同支系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殷商文化的南传也对这些支系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闽江下游的考古文化源流最为长远,序列也较为完整,应当是闽越文化的核心地带。该文化的青铜时代受殷商文化影响较为明显。闽侯黄土仑土鼓就是典型的实例。 土鼓作为礼制器物,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已有所发现,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为黄河流域出土,且断代多为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土鼓则发现甚少。相关发现如20世纪70年代末在湖北崇阳出土一件商代铜鼓。令人惊奇的是,在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居然有如此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土鼓出土面世,并有众多伴随出土极富地方特色的仿铜陶器,这在全国商周时期考古中亦较为少见。我们以为作为福建所发现商周时期的唯一土鼓弥足珍贵。它的发现向人们说明了以下若干问题: 首先,黄土仑土鼓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对先秦时期福建地区闽越族文化内涵的研究。自商周至战国,福建的大部、广东东部及浙江南部均是闽越族的主要活动范围。福州地区当是闽越族活动的中心地区。由于先秦文献有关记载相对缺乏,该陶器有助于我们对先秦时期闽越族的

13

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加深认识。关于商周时期福建地区的土著民族,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七闽?就是?闽越?。第二种看法认为?闽?就是?越?,闽族不限于福建,而广布东南,先秦两汉时期福建的土著就是?闽越?一种,?尽管‘闽’与‘越’的出现有先后,最初的含义亦有不同,但后来用来专指东南地区越人?,?闽越族形成的时间可推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笔者是赞同这一种观点的。第三种看法即认为?闽?是商周时期福建土著,?越?是商周江浙土著,?闽越?是周代以来因越人的南迁导致吴越文化与土著的闽文化融合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鉴于黄土仑类型?广泛地分布于福建大部分地区,即福建北部、西部、中部和闽江水系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以及闽东地区。省外如赣东北鹰潭一带也有发现,其覆盖面积比昙石山文化及庄边山上层类型更为广大,是福建青铜器时代最主要的文化类型之一?并推断其年代大约距今3500—3000年左右;由此看来,黄土仑类型文化的主人其活动范围及年代与历史文献的记载是比较一致的,并与上述第二种看法即?闽越土著说?相符合。所以我们认为黄土仑类型的族属系闽越族的推论能够成立。

其次,黄土仑遗址出土的土鼓有力地表明商周时期福建闽越族已经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和交往。土鼓作为先秦贵族礼乐中的一种重要礼

14

器已经传入福建,福建的闽越先民已经开始接受了来自中原的礼制,并且有了自己的礼俗文化。文献记载表明,土鼓多为仲春之时,人们敲击土鼓以迎农神田畯,或谓即神农氏。可见当时闽越先民也已开始拥有一定的原始农业。他们十分重视农业收成的好坏,如同中原先民一样举行重要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第三,闽侯黄土仑商周遗址发现的土鼓也有力地证实了中原殷商文化的入闽途径。从地理形态以及出土文物的分布来看,中原殷商文化传入福建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以江西翻阳湖地区为中介,沿赣江流域南下,经闽北浦城、光泽、崇安(今武夷山市)入闽,再经横跨闽北赣南的武夷山地区沿崇溪、富屯溪、沙溪等几条福建境内的主要河流向闽江下游及闽东南沿海扩散。二是走陆路,经赣南、粤东向闽西南和闽南三角地带传播。前者占主要地位。因此,无论是在闽江的上游即闽北地区的浦城、崇安、光泽,还是在闽江的下游福州、闽侯一带,均发现了中原殷商文化入闽的代表性文物及其文化遗存。

继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之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应当将商王朝的南部疆域推进到长江边,并引起了诸多新的思考。至70—80年代,又发现并发掘了江西清江(今樟树)吴城文化遗址。1989年冬发现并发掘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越族贵族甚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3)在线全文阅读。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81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