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12-04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

[提要]闽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据目前考古研究,主要是以昙石山下层、中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们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昙石山、溪头等遗址中都有较多的出土,距今4000—5000年。在福建闽侯黄土仑商周遗址中曾出土有陶鼓,亦即先秦文献所称之?土鼓?。其用途为商周时期祭祀农神与仲春、仲秋播种收割时演奏之用。说明当时中原礼制及某些祭祀的乐器已传入闽越地区,证实两地的文化交往十分悠久。该器物也是殷商文化南传入闽的重要证据,证明殷商文化最南已经深入闽越腹地。

[关键词]昙石山下层中层,黄土仑殷商文化闽越

根据考古研究,闽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是以昙石山下层、中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昙石山文化的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昙石山、溪头等遗址中都有较多的出土,距今4000—5000年。从上层的陶器刻划符号来看,已经进入文明时期。相邻的闽侯鸿尾黄土仑遗址是受到中原殷商文化南传影响的闽越文化重要遗存,它是闽侯县鸿尾中学于1974年发现的。1978年正式发掘,实际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几年来共清理墓葬19座,出土或采集陶器、石器等文物标本近200件,并于1984年发表简报。其年代经测定为公元前1300年±50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商

1

周时期。①昙石山文化与闽侯鸿尾黄土仑类型的叠压关系,已经清楚证明了其间的继承关系。本文从两者考古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昙石山文化的内涵与表现

据目前已发现的我国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凤象牙雕刻、双龙凤纹骨匕、乌首形陶器座等艺术品来看,表明江浙地区的原始氏族以?鸟?为图腾信仰;而在其他地域原始氏族的图腾,至今没有发现有关的遗物和遗迹。但是,从古代文献记载,如《说文解字〃虫部》蛮字条下释:?闽,东南越,蛇种。?《太平御览》卷一七○?州郡郊?也同样说:?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等于直白?闽?乃?东南越?,或?闽州越地,即古东瓯?,以蛇为图腾。研究表明,闽越族体是在当地原始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福建境内及瓯江流域的浙江南部(今温州、平阳、瑞安、苍南等地)存在的几何印纹硬陶遗存,无论是分布地域或存在时间,都同闽越族相吻合,因而可以认为它是闽越族的物质文化遗存。② 这类遗存是在该地区先前已经存在的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这在闽江下游地域的昙石山文化表现得非常清楚。在昙石山文化遗址中,新石器文化层同几何印纹陶文化层是彼此叠压着的。如著名的昙

2

石山遗址、溪头遗址、庄边山遗址以及东张遗址等,都是新石器文化层在下,其上便叠压着几何印纹陶文化层,再上就是黄土仑类型文化。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闽越族蛇图腾崇拜应当起源于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的早期印纹陶向昙石山上层文化时期及其以后闽越族的几何形印纹硬陶方向发展。昙石山上层文化层时期,同时伴出的还有几何形图案的彩陶器。这类彩陶,除了在闽江下游地区有较集中出土外,在东北部直至浙南的瑞安等地,东向延伸中至台湾岛内,南至厦门地区均有发现。 这就说明?闽台区?具有显著统一特征的文化,几何印纹硬陶在陶器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据1959年全面普查的结果,在当时全省共发现遗址就达1000多处,它们多数都有印纹硬陶出土。这些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的缔造者,便是由他们的各亲属部落进而融合成为民族(闽越族),其中某些几何形纹样(例如曲折纹、方格纹或菱形纹可能是蛇身上花纹的简化和演变等等),与氏族的蛇图腾信仰有关,应是昙石山人遗俗的反映。 我们知道,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的中原青铜文化向周边乃至南方的边远地区逐渐扩散。地处东海之滨的福建地区当时活跃着闽越族,在殷商文化南传的历史进程中,在闽越族曾经活动的区域保留了一些文物或文化遗存,成为殷商文化与福建土著文化频繁交往的有力的历史见证。黄土仑类型就是最好的

3

证明。

此时陶器手工业开始兴盛,生产工具中的砍伐器石斧,掘土器较大型的石锛、石铲,耕耘器牡蛎壳耜,收割器石镰、石刀、蚌刀等,说明昙石山人的耜耕农业已经相当普及。东张遗址烧土中发现的稻草痕迹,证明已经开始种植水稻。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脱离了单纯依赖渔猎生活的游移性,具备了相对稳定居住生活的条件,先民依傍山坡台地建筑房屋。东张遗址下层、昙石山遗址中层都发现半穴式的房屋基址。手工业部门之一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纺织工具中的陶纺轮、骨锥、骨针的出现,反映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纺轮形制为菱形、算珠形、圆饼形,有的表面加麻点纹、漩涡纹、米字纹、辐射线纹、方格纺等彩绘纹饰。形状的不同,是为了纺制各种不同规格品种纱线的需要。彩绘装饰,则是为了旋转加拈时容易判断拈向以利纺线均匀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衣、食、住、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昙石山文化人的氏族部落社会逐渐繁荣昌盛。

根据对昙石山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其包含物的演变规律的科学分析,昙石山文化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③

昙石山文化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经考古学家研究,昙

4

石山文化遗址基本上是一处4000—5000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层叠压着3000多年前的黄土仑文化遗物。经多方鉴测,昙石山文物的年代大体可界定为距今4000—5000年;黄土仑文化大体可界定为距今3000—3500年间。昙石山氏族公共墓地自5000年前一直延续到3000年前,墓葬层层叠压,沉睡至今。尤其是1996年第8次发掘,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福建先秦闽越族的历史昭然若揭,证明闽江流域已有5000年的灿烂文化。

二、昙石山文化的特征及其学术地位

佟柱臣先生的《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论文以为,南岭山脉和武夷山脉的北侧有浙江瑞安山前山、江西定南夏岗、湖南南岳彭家岭、安仁何古山诸遗址;南侧有福建闽侯昙石山、白沙溪头、广东曲江石峡、始兴新村诸遗址。并且肯定了昙石山文化的特征及其学术地位。 1、昙石山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各区域稳定的联系

在昙石山文化区域的北侧,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诸遗存与钱塘江的河姆渡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面貌不同,在飞云江和上塘溪均发现了磨制石器,瑞安山前山除见有篮纹灰陶外,还在泥质红陶上以黑彩赭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在线全文阅读。

试论昙石山文化与黄土仑类型的渊源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3381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