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唯心主义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主观的精神活动。
2、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的本能生活、功利主义行为。
3、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实践: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的物质性(客观性):实践的过程、结果、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2)实践的能动性:它是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动力,它使客体发生变化。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横向,任何主体都与其它主体发生联系,没有单个人的实践;纵向,人类社会某一阶段的实践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对实践的理解() A一念发动处就实行 B纯理性的活动是实践 C实践是人的本能生活
D实践是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E实践是对客观精神的思辨活动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与动物的存在方式的区别)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人以适应环境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B人的活动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 C人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D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似 E人对环境的能动性是无限的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主体与客体 1)概念
11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个体、群体、阶级、民族、人类)。
客体:主体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与主观的关系 主体与主观的关系是() A先有主体,后有主观 B先有主观,后有主体
C主观不能离开主体,主体一定有主观 D主观随着主体的实践活动发展而发展 E主观是主体的精神活动过程 3) 客体与客观
判断:A凡客观的都是客体
B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是客体 4)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A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5)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主体改造客体,使客体发生改变的过程;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规律内化成人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客体的属性内化成人的机体结构的过程。
客体主体化是指() A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流,吸收物质世界的某些元素,建构自身的组织的过程
B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C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课题的过程
D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向物质世界摄取、获得的过程 E主体改造客体,使客体发生改变的过程
6、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 1)概念
自在世界: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是()
12
A自在世界是个无限的物质系统,人类世界是个有限的物质系统 B人类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自在世界的时空是有限的 C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实践
D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也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E人类世界的界限在实践的作用下不断地被打破,自在世界的疆域最终趋于无
2)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A实践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B人类世界对实践起制约作用
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实事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理性认识过程)。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重复性、稳定性。 2)实事求是地内在联系
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自由(自由王国):指人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状态。 必然(必然王国):人受规律的奴役状态。 3)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它是唯物论和反映论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不但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实事和是之间的关系体现在() A实事是客观的,是也是客观的 B实事中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是 C是在实事之前就存在
D是贯穿在实事过程的始终
E任何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都存在着是 实事求是的内在关系体现在()
A主体通过认识实事的现象而深入到是
13
B求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是无感性直观,需靠求获得
D三者要求和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E认识的最终目的是知是
实事求是体现了以下几种关系()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C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D物质和意识的同一
E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统一 求和是之间的关系体现在()
A是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求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B是在事物发生以前就存在,求是在事物有了结果之前人的思想能动性
C是体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求体现了人和事物及其规律的关系
D对是的认识可分析同类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一定要等事物发展完结后才去总结
E认识是是人类理性认识的阶段,已经超越了感性直观
第一节思考题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2000考研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考研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0考研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 C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
14
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考研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相对稳定性 C客观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主义 D绝对主义
实践的特点是()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下列属于物质现象的有()
A生产关系 B未实现的城市规划 C引力场 D梦中树 E精神信息
辨析题: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物质的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对现象的反映应该是正确的,可验证的;但是,对规律的反映多半是人的主观猜测,而且也难以验证。
辨析题: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那么所有的现象都是运动。整个宇宙的现象可以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既然存在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那么精神现象也是运动的。所以,“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存在矛盾。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原理讲义(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