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东仲元中学水平测试模拟题试卷
本试卷共8页,分两部分,共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高二( )班 姓名: 学号:
一、语言运用(3小题,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蹉跎 磋商 嗟叹 参差 瞪眼 凳子 ......B.点缀 辍学 喷薄 喷香 作坊 油炸 ......C.汲取 纪律 绷带 崩溃 剿袭 围剿 ......D.日晕 氤氲 旗杆 干支 菁华 荆棘 ......
1.B(读音为zhuì chuò/pēn pèn/zuō zh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看着新建的安居房,昔日棚户区的居民们安土重迁,喜洋洋的搬进了新居。
B.债台高筑深陷阿富汗困境的美国,2011年九月起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占领华尔街”,示威
群众阻断交通,冲击华尔街金融交易所,这真是祸起萧墙啊!
C.经过公安干警的十几年侦查,赵作海杀人案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D.上次考试考了80分的小李竟然五十步笑百步,讥笑这次考了78分的我。
2.A(安土重迁:安于本土,不远迁移。此处属望文生义。B.祸起萧墙:祸乱起于内部,用于此处正确。C.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D.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戒烟不失为有效的一种降低肺癌发生率的途径,它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B.“搜房家居网”本着让广大购房者省时、省力、省钱为原则,组织了一场大型团购住房的活动。 C.青山逶迤,绿带萦绕,令人心旷神怡,百里茶区生机勃勃,清香四溢,仿佛一片“茶的绿洲”。 D.中国手机正成为全球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各种品牌的宣传广告铺天盖地,让人们眼花缭乱。 3.C(3分。A项语序不当,“有效的”不能修饰“一种”,应放在“降低”或“途径”之前。B项结构混乱,“本着省时、省力、省钱的原则”与“以省时、省力、省钱为原则”句式杂糅,只能取其中一种句式。D项搭配不当,“手机”与“必争之地”不能搭配,应在“手机”后加上“市场”。)
二、文言文阅读(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节选自《陈情表》)
1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免除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急切 C.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D.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虑:预料 4.A(3分。“授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5.C(3分。“却”,连词;后一句出自《师说》。 A项“因为”,连词/“来”,连词,出自《谏太宗十思疏》。B项“比”,介词/“从”,介词,出自《劝学》。D项“况且”,连词,/ “暂且”,连词,出自《孔雀东南飞》。)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不能奉诏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⑤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D(3分。①赞颂晋武帝,表达感恩之情。④交代自己出仕蜀汉的目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赞颂朝廷,表达感恩之情,旨在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B.随后叙述忠孝难以两全,非无奉诏之心,只是确有不得已的苦衷。 C.再援引朝廷“以孝治天下”的纲领,作为让自己保全名节的依据。 D.最后点出不能出仕的原因,表明绝非以孝敬长辈为由而抗拒皇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7.C(3分。援引朝廷“以孝治天下”,目的是申述自己的孤苦“特为尤甚”,并非要保全名节。) 8.用“/”给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3分)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8.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3分。错漏1~2处扣1分,错漏3处扣2分,错漏4处以上不得分。) 9.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答案: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 (3分。“得玩”1分,“举目”1分,“足”1分。)
2
三、积累与鉴赏(3小题,18分)
10.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2)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3)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4)其一少北而东。(《小石城山记》) .
10. (1)谢:道歉;谢罪(2) 相:辅佐,帮助(3)甲:披上铠甲(4)少:稍 [4分。每小题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⑵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⑶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1.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6分。按小题计,答对一空给1分,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②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头盔,此处借指士兵。 ②坐断:占据,割据。
(1)题目中的“有怀”指有所怀念,作者在词中怀念的是谁?(2分) 12.(1)孙权(孙仲谋)(2分)
(2)“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古诗,它取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2分) (2)杜甫的《登高》(2分)
(3)词中的三问三答历来受人称颂,请选择其中的一问一答,分析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3)示例: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眺望,风光无限(但中原还是看不见)。表现了作者失去故土而又不能收复的悲愤之情。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水滚滚东流)。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亡更替的无限感慨。
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曹操和刘备。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抒发了当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感叹当今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4分。选择其中一问一答,1分;分析,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7小题,36分)
阅读下面一组关于“香格里拉”的文章,完成13~19题。
(一)
3
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远在东方的一块永恒宁静的土地,名叫“香格里拉”,那儿雪峰高耸,峡谷险峻,庙宇深深,森林环绕,牛羊成群……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孙、美国人巴纳德、东方布道团的布琳克洛小姐一行四人乘机撤离巴市,飞往巴基斯坦。驾驶员驾机沿喜马拉雅山由西向东偏北航行,入夜,降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口。四名乘客安然无恙,飞行员却不幸于第二天清晨死去,临死时说: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个地方叫“香格里拉”,只有到那里的喇嘛寺才能找到食宿。正当乘客们惊惶失措时,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老汉奇迹般地出现了,老人说:此地叫“蓝月山”,是进入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是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卡拉尔雪山(即今梅里雪山)。老人带他们穿过秘密险峻的峡谷小道,来到位于雪山腰际的香格里拉喇嘛寺。寺庙主宰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除了喇嘛寺外,还有一个道观和儒教寺。那里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还有一些西方人。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人人都遵从“适度”的生活美德,过着平静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会藏语,纳西语,英语,法语,甚至其他国家的种种语言。为了保留族群的人数,他们甚至派出精英去劫持外界人士。在这里,有人们梦寐的金矿、充沛的水源、富饶的土地,它能够吸引众多国家的人前来探险,淘金,寻宝,自动上门为其教授各国文明,在这里研究着他们感兴趣的各类问题。当地居民人人长寿,许多超过百岁的人仍显年轻,还可谈情说爱。修炼密宗教的高僧据称已有250岁,理政香格里拉100多年。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里的人一旦离开香格里拉,便会迅速衰老。
这真的是一片已经消失了的地平线吗?从此人们对它无限神往。
——摘自“国际在线”网,有改动。 (二)
印度、尼泊尔等国都曾先后声称,他们已经在其境内找到了香格里拉的真实所在。1957年, 印度国家旅游局公开宣布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坦镇为“香格里拉”,这个过去无人知晓的小镇一夜成名,三十多年来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为印度创造了近七亿美元的旅游收入。1992年,尼泊尔的木斯塘也以“香格里拉”的名义,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许许多多的香格里拉“信仰者”,漂洋过海万里迢迢的来到中国大西南,也开始探寻这一充满诗意和梦幻、飘荡着田园牧歌的圣境。因为香格里拉的巨大商业价值,四川、云南、西藏甚至青海、甘肃都宣称“香格里拉”就在当地,而有关“香格里拉”的标准也因为争论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变得混乱。
中国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为了揭示这个秘密,为了让她的“信仰者”能够找到真正的心灵归宿,《中国国家地理》先后派出执行总编单之蔷和总编助理尹杰前往四川稻城和云南中甸考察。在前两次考察的基础上,2004年4月13~5月2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又组织了地质地貌、民俗、宗教、生态环保方面的专家及编辑记者共8人围绕大香格里拉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考察,主要涉及区域为四川甘孜州、凉山州,云南怒江州、迪庆州,西藏昌都、林芝地区。在6000公里远征中,考察队克服了缺氧、陷车、暴风雪等重重困难,发现大量鲜为人知的山河美景和奇风异俗。
《中国地理杂志》根据国家地理的标准划定了大香格里拉的范围,她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泸定,还包括岷江的上游,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若用经纬度来表示,则是东经94~102度,北纬27~34度围成的这样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符合人们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和界定。这个区域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令人向往,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还没有遭到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就像那翻越横断山的季风,至此已是强弩之末,留下了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雨影区”。
这个区域令人流连忘返,痴情迷恋,是因为她的内涵深厚无比、精彩纷呈。它包括六大层面:在自然方面,这个区域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横断山区,这个区域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六条大江并行流淌;《唐书》上记载的东女国就在这个区域,这一带弥漫着一种女性文化,是这里最为珍贵足以傲世的文化资源;这里又是茶马古道的分布区,康巴藏民时刻离不开茶,可以想象在古时,哪里有村寨,哪里就有茶贸易,其实还应加上“盐”,人哪能离开盐呢,因此茶马古道应是茶、马、盐古道,茶马盐的古道像一张网一样,铺遍整个横断山区;这里还是独特的康巴文化区,康巴被认为是藏族中个性最独特、历史最丰富的一支;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西康省的范围,
4
有许多历史、政治的文化待挖掘,如今这里是川、滇、藏大三角区;还有一大文化积淀层,这里是中国最独特的民族演化的大走廊,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大走廊”,这个走廊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这些就是大香格里拉区的底蕴,它们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编织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貌。有了这六大重合,大香格里拉地区才显得博大精深,底气十足。
认识香格里拉就是认识这六大重合,欣赏香格里拉也是欣赏这六大重合或六大重合中的某些层面。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网,有改动。 (三) 香格里拉在我心中曾经只是个精神象征,那是因为我没有到过香格里拉,仅仅是读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四年前,我写了该小说的读后感《一个精神象征》,发表在《学习时报》上,于是有人借走了我的那本小说,至今未还。想看那本书的人不少,前不久还有人向我借,我只能遗憾地说抱歉了。
当我在遗憾中向往香格里拉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去拜谒它的机会。
碧绿的湖泊,淡黄的草甸,深红的鲜花,洁白的雪山,雄峙的寺庙,牛羊像云朵点缀着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东方高原一如小说中的描写。我忘情地投入它的怀抱,数码相机便在瞬间凝固了那许多永恒的美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知道那种阳刚与阴柔相济的美,再好的摄影家用再好的相机也是无法摄取的。香格里拉是活的,它具有生命和灵魂,你只有贴近它,与之神交,真正领略了它的气势与神韵,才能永远在心中珍藏那份美丽。
……
就在别人为我拍完照后,一直在路旁看着我们的一位藏族卓玛走过来,向我要钱。我问为什么,她说:“这片地是我家的,在这里照相的每个人都要交一块钱。”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情绪立刻变坏了。当我不情愿地掏出钱交给她时,她热情地叫了一声:“谢谢叔叔!”这一声冲淡了我心中的阴云,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瓦蓝瓦蓝的天空下;这一声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凭直觉感到她的年龄与我差不多。我问她今年多大了,她回答:“十七岁。”哦,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多了。
是呀,世间的许多事物哪能一眼就能看透!香格里拉,你的神秘让我刚走近你就有点不知所措了。此后的行程我该如何去走呢?
——摘自《中国作家》2006年9期,有改动。作者:唐鑫。 13.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出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希尔顿根据亲身经历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叙述了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故事。 B.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位于雪峰峡谷中,那里有富饶的土地、广阔的森林和肥美的牛羊。 C.故事中的居民以藏民为主,生活在“蓝月山”,过着平静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 D.希尔顿笔下的人物都有着相同的信仰和习俗,彼此团结、没有纷争,人人长寿。
E.《消失的地平线》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香格里拉”等待着人们不断的发掘。
13.BE(A项文章并没有交代希尔顿是否“亲身经历”。C项“蓝月山”是飞机降落的地方,是进入香格里拉前的区域,小说描写的是“香格里拉”居民的生活,非“蓝月山”居民的生活;D项希尔顿笔下的人物有着不相同的信仰和习俗。) (6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6分,多选此题不给分。)
14.为什么长期以来有这么多的地方政府,都热衷于寻找“香格里拉”的真实所在?(4分) 14.因为有大批向往香格里拉圣境的“信仰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4分。“信仰者”2分,“商业价值”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5.《中国地理杂志》划定的“大香格里拉”范围为什么令人向往?(6分)
15.①符合人们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和界定;②没有遭到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③内涵深厚无比。(6分。答对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广东仲元中学水平测试试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