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八单元教材分析
天河区员村小学
蔡健周
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综合性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里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综合性学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是让学生通过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第七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崛、范、巡”等28个生字,会写“帝、伯、义、租”等2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2.结合课文词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并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4、梳理自己成长的历程与足迹,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5、学习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的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建议: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于课文的教学可采用“整体感悟——部分体验——整体回顾”的模式。 “整体感悟” 是用1课时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单元前的引言为切入点引入,然后让学生自由翻阅本单元内容,说说课文讲了哪些人的成长故事,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知道这些课文都是围绕“成长故事”这个主题讲述的。然后可相机布置任务:①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②联
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
“部分体验”即单课学习。 可依从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也可依课次进行。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如《乌塔》和“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这些内容联系紧密,备课时可将它们整合设计,进行教学。
教学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课后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读一读后面安排的阅读链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这单元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人相处……
“整体回顾”是在在单本单元的课文学完后,再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回顾。让学生说说本单元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哪些方法,了解了哪些人的成长故事,产生了什么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在综合性学习中,除了用多种途径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体会写下来。
第八单元:科技成就
《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语文园地八》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
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八单元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对比说明的方法,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2、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了解科学技术为我们带来的奇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畅想科技的发展。 课文具体分析:
29《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的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的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如:“呼风唤雨” 1、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2、查阅工具书,了解字面意思。
3、结合上下文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P143)中,要求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桃花梨花开”的意思,教师仅仅解释诗的意思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实际例子来理解,可以让学生谈一谈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具体例子。还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宽带网”,从而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
(2)联系上下文体会:如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P126)有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可以要学生找出文章中所有描写爬山虎的句段,并联系当时的场景和事件(帮“我”修改作文,邀请“我”到他家做客)来理解,难度就少了许多。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如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要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懂得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就有必要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27课《乌塔》(P131),要理解乌塔的那段话,理解乌塔的做法,就必须把中国和德国的家庭教育、社会实际进行对比介绍。
30《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舒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课文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电脑住宅》全文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第一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厅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 教学建议:
1、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
2、用填写表格或画电子住宅示意图的方法梳理课文的顺序。
3、组织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4、结合口语交际,围绕如果我是设计师,我会怎样设计未来的住宅、智能化的商场、学校等进行交流、讨论。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1、要认真辨析词义。
《飞向蓝天的恐龙》148:(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可以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长有羽毛。)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3、通过句式的转换来体会语言的生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前因后果和因果倒置的转换 。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 体会课文丰富多样的说明方法。
29课3、4自然段。农耕社会与20世纪相对比,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31课: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和取得的成果比喻为“画卷”。
32课第二自然段,以搭乘过神州一号无人飞船的茄子种子为例子,说明了“特殊乘客”的变化。
1、扩展阅读,丰富认识。(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推荐阅读《同步阅读》里《巨伞下的城市》、《电子五官》、《黄河象》、《儿童的奇想与发明》《新奇的球赛》、《奇怪的大鸡蛋》、《明天的太阳城》等文章,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2、做好读书记录卡,总结从课内外学到的说明方法。(对文章中出现的各种说明方法如:对比说明的方法,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等要做好读书记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p14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七八单元教材分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