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的发展以公民对政治的普遍参与为其显著特征。(P133)
第一节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质和作用分析
一、政治参与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政治参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①参与主体是公民;②参与的行为必须是合法的;③政参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体现,并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政参的目的是旨在影响国家公共政治生活。(P138-139)
综上,政参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懂得方式和途径,自觉自愿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P139) 二、政参对政治体系和公民个体的作用
政参对政治体系的作用表现在:①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统治的合法性。②公民道德政参对于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的影响。③公民政参对政治管理民主化的功能。(P140-141)
政参对于公民个体的作用:①政参有助于公民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②政参是公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P141)
第二节 我国公民政参模式分析
一、我国公民政参模式转化分析
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参成熟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公化模式的关键变量。它由公民政参的心态、意识、规则、行为方式、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等诸方面所构成,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条件下,依据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不断更新,使之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故公民政参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就我国而言,公民政参模式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主要取决于:①我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的变化,要求实现公民政参的方法和手段也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②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公民政参采取的具体手段也不同。③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会为公民政参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现代化手段,拓展更广的领域。(P145)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政参的特征分析
从公民政参主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公民政参水平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P148)
从公民政参的过程来看,我国公民政参的稳定性程度较低。与公民政参的理性化相联系,由于公民的政参缺乏理性的成熟考虑,因而对政参存在着忽冷忽热的情况。(P149)
公民政参的制度化、秩序化程度较低。(P149) 从我国公民政参的指向上来看,还存在着高指向和高期望值的问题。我国公民目前的政参,在指向上有一个普遍欠,就是往往缺乏具体的、确切的目标。一旦参与,就把目标直接指向国家的最高决策,指向国家的大政方针,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了政参。(P150)
从我国公民政参的综合发展角度来看,我国公民政参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域方面的不平衡,主要指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公民政参意识和能力发展程度的不一致。(P152)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公民政参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够成熟,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存有相当的距离。(P153)
第三节 我国公民政参的现实状况分析
一、社会变革与我国公民政参的互动分析
社会变革促进了公民的政参,社会变革也暴露了公民政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社会变革对我国公民政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②社会变革对我国公民政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开拓政参的新途径;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盲目性要求完善的法制来规范政参行为)。(P154-156) 二、我国公民政参心态与行为分析
公民政参的心态指的是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参与政治活动时的一种心理反应。(P157)
心态之一: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多大关系,相信政府能够管理好国家(公民对政府高度信任)。
心态之二:政治是件好事,应当参与,但还是少参与为妙(可能因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不够高)。
心态之三:反正参与了也不到多大的作用,参不参与没有什么区别,领导让参与就参与,没有安排就不参与(公民缺乏参与意识和行为能力)
心态之四:如果参与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就热心参与;如果只是上级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就不感兴趣(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开始注重个人实惠)[P157-160]
第七章 社会环境:中国公化的宏观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变革中我国公化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我国公化正常发展、宏观的全局性的因素。(P163)
公化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环境对公化具有制约作用,制约着公化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影响着公民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公化对环境又有着强大的能动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建设和优化,通过对公民思想意识、政治觉悟等的确立而对环境产生能动的影响。(P164)
第一节 影响我国公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分析
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党、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它们具体表现为国家意志、组织的力量、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力量。(P165) 二、经济因素分析
不仅政治因素直接制约和影响着我国公化,而且作为政治制度基础的经济制度、经济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公化。(P171) 三、文化因素分析
“一定社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马恩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页)。
影响我国公化的文化因素主要是政治文化因素。(P177)而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对我国公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评价和政治心理习惯等方面来体现——政治思想意识(在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我国公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P180);政治价值评价对我国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政治心理对我国公化具有深刻的影响(P181)。
第二节 影响我国公化的其他环境因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在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环境。家庭对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家庭与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相一致,对其成员的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家庭中出现的不符合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教化。对其成员的政治社会化会产生消
极的影响。(P185-186) 二、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指示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学校的基本功能和目的是:传递社会文化,实行社会控制,选择和分配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人。它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场所。(P186-187) 三、社团组织因素分析
个人与社团组织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社团组织对个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P188) 四、大众传播媒介因素分析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公民的政治观念与政治态度均有重要影响。(P190)
综上,环境因素对我国公化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环境因素对我国公化过程的影响;②环境因素对我国公民政治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其中,岁我国公化过程的制约作用主要有:一是环境性质的变化决定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二是环境因素对我国公化方法的影响。三是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我国公化的效果;而环境因素对我国公民政治人形成发展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对我国公民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二是环境制约着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三是环境对我国公民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P191-192)
第八章 个体素质:中国公化的微观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公化的微观因素主要是指我国公民个体自身素质因素和我国公民个体政治素质因素两个方面。(P194)
第一节 公民个体的自身因素分析
一、公民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分析
在影响我国公化的诸多因素中,公民个体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里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个体政治素质水平的巨大差异,受教育时间越长,政治兴趣则越浓,参与意识就越强,对政治的认知也越系统和越完整,对一些基本政治价值观念的认识也就越深刻。(P195)
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是实现我国公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制约我国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P196)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还不高,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不相适应。(P197) 二、公民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宏观上讲,改开以来,我国公民的交往能力较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范围和种类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引发了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基本上起到了促进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但从微观上看,不同的公民有着各自不同的交往状况,正是这种不同的交往状况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呈现出纷繁各异的效果。公民的交往区域不同,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效果就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导致了公民个体的交往状况不同。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交往能力较强(发达的大众媒体和集体的工作性质等)。(P198)
公民个体所处的交往组织不同,其政治社会化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公民个体所处的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上下传递的过程中,内容的损耗、失真和信息实效的迟滞——影响公民拥有政治信息的速度和数量,交流途径受阻),或者组织结构不健全(阻碍沟通渠道),也不利于公民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影响公化的效果。(P199)
交往中的地位不同,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效果也不同。同时,交往个体所处的群体不同,
也会造成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效果的不同。(P200) 三、公民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分析
我国公民传统思想价值观有如下四个特点:①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公民形成了朴素的整体性思维(不大注意具体细节的变化)。这形成了笼统、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不愿较真的思维习惯——政治服从程度高,但政参的深度不够,政治认识不稳定。②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性的思维(认识事物时,主体不受逻辑限制,完全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客体,具体表现为公民思考问题易想当然,缺乏理性,政参情绪化,对沿袭已久的政治制度易认同,而对改开中出现的新举措、新体制的认同则相对缓慢)。③传统思想价值观明显的人伦性特点(思考、处理问题时,倾向于依靠人际关系)。④应验性思维也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忽视人类理论和理性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导致了盲目崇拜和迷信,官本位盛行。经验性思维的外化是公民谦卑、顺从的性格)。(P201-2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与传统思想价值观不同的变化。但传统政治心理向现代化的转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全部完成的,仍要持续一段时间。(P202)
四、公民个体的科学人生观分析
科学的人生观表现在政治社会化效果上,则能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来科学认识和合理地解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象,认清改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解和支持国家的大政方针,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且能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关心国家的命运,其政参也是积极的。(P206)
第二节 公民个体的政治素质分析
一、公民个体的政治认知能力和自我认识水平分析
公民的政治认知能力,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是指对现存政治制度、政治行为规范的认同能力。(P207)公民政治认知能力的高低和公民对主导政治文化观念相对应的政治制度的认知程度,是使公民认同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观念、形成正确政治行为模式的基本条件。(P207-208)
“如果一个人对其所处社会的制度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那么,要他成为‘恰当评价’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合格公民,显然是无从谈起的。”(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公民的政治认知能力与自我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每个公民对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处的地域、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与他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有很大的关系。(P208)
二、公民个体的政治兴趣和动机分析
在公化过程中,如果公民对政治的兴趣和关系是积极主动的,则能推动他们不断地汲取政治知识、参与政治活动;如果公民的政治兴趣是消极被动的,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就会停留在表现上,无法深入,公化的效果就不会持久、稳定。而公民的政治兴趣和动机是由他们的需要产生的。(P209)
政治动机指的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P210)我国公民的政治兴趣和动机主要受制于他们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效能感、政治安全感和政治技能等主观方面的因素。(P211) 三、公民个体的政治经历分析
个人的政治经历从家庭开始,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见解以及它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P212)
在个人早期的政治经历中政治观念体系基本定型和稳定,并对公民个体成年后的政治行
为和基本政治心理定势产生持久、稳定和深刻的作用。但个人早期的政治经历还不构成他们政治学习的全部方面,还不意味着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已经全部完成,也不意味着成年公民的政治观念就不会发生变化。(P212-213)
公民个体的政治经历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政治参与,通过参与的经历接受政治性教育,许多重要的政治社会化经历都发生在某种潜政治或政治之外的环境。政治经历对公民个人政治认同的影响久远而深刻。(P213)
第九章 对策完善:中国公化的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中我国公化的目标分析
一、协调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顺应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心理呈现稳定性与急剧变动性结合、正面积极效应和负面消极效应同时并存的情况。这些特征的存在既有有利于我国社会变革的一面,也有不利于我国社会变革的一面。(P218)
没有哪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不触及社会成员的心灵,也没有哪一场社会变革不需要克服社会的心理阻力。(P218)
政治心理障碍除了传统文化以其潜在而强大的惯性左右着我国公民的心理活动外,现实社会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障碍也在起着作用——怀旧心理;局部失衡心理;相互攀比心理。(P219-220)
在社会变革中多公民进行政治社会化,就必须协调公民的政治心理,使其符合改革发展的需要: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趋向,克服心理障碍,创造一个适宜于我国社会变革的政治心理氛围。②畅通参与渠道,倡导参与型政治心理,认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解决阻碍社会进步的政治心理障碍,使社会变革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P220-221)
二、培养我国公民正确的政治态度,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
就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态度来看,我国公民对中共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很高的认同感,政治态度是比较成熟的,但在某些具体方面还有很大的不成熟性,在一些公民当中还存在某些政治观念上的误区。一是政治偏激主义(认为党组织的存在、党的领导不利于生产)。二是政治理想主义(希望中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更完善的民主制度)。三是政治冷漠倾向。(P222)
要培养我国公民正确的政治态度,促进政治体系的持续高效运转。一是要培养我国公民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意识。二是要培养我国公民树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一致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三是要调适我国公民的各种利益矛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证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协调。(P223)
三、引导我国公民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略)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中我国公化的任务分析
一、加强政治教育,培养公民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
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政治人”的文化塑造过程。包含两层含义:①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政治体系对其社会成员实施的教育活动。二是政治教育所要实施的内容必然要符合一定政治体系所倡导、所确认的有利于维护其统治的内容。(P227-228)
政治教育同政治学习、政治参与等一样也是公化的重要手段。(P228)政治教育对公民的文化塑造,实质上是培养符合特定社会制度的政治人,使他们具有适应和参与一定政治生活所要求的政治素质,按照主导政治文化的要求去思考和行动。(宋迎法:《论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途径》,《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72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 读书笔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