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马振清)
——读书笔记
内容提要
本书对我国社会变革中公民政治社会化(以下简称“公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公化的价值功能和本质内涵,阐述了社会变革与公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我国公化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并深入地研究了我国社会变革中公化的关键性问题,即公民政治认同问题和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从宏观和微观对社会变革中影响我国公化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社会变革中解决公化问题的基本对策。
引论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指具有一国的国籍,并依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P1)
第一章 公化: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公化的本质内涵
一、公化的向度
公民在通过学习并内化政治文化,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映和倾向的政治人。在这个过程中,政治认知的差异、政治情感的流露、政治态度的表达、政治价值的选择、政治信念的程度等构成了公化的基本向度或维度,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取向。(P2)
公民的政治认知是公民是公民对政治制度、组织、过程、目的、理想、象征、政策、政治首脑、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政治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观反映。包括政治感觉、政治知觉、政治理解、政治判断、政治比较和政治评价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公民对所有政治现象、政治关系的反映,即事实认知。二是公民对所有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评价性认识,即价值性认识。(P2)
公民的政治情感是公民对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等方面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公民对各种政治认同对象的好恶、爱憎以及由此产生的亲疏感、信任感,公民的政治情感是公民政治行为的强大內驱力,也是公民个体对政治文化中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内化的综合产物。(P3)
公民的政治态度是公民对政治行为客体形成的一种较一贯和较固定化的反映倾向。(P3)
公民的政治价值观是公民以自己的需要为尺度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评价和认识,是公民对于某一种政治理想的倾向。(P4)
公民的政治信仰是公民所具有的对国家政治生活、对政治目标、政治理想确信不疑的观念。(P4)
以上的它们是相互交织的,同时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P5) 二、公化的过程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体系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P5)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政治体系的主导政治文化。二是整合亚政治文化。三是规引公民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P6)其次,政治社会化过程公民个人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P6) 三、公化的内涵
宏观上,政治社会化指社会的政治化,即宏观的社会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它是政治体
系实行政治控制的一种手段。微观上,政治社会化是指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即微观的公民习得政治文化的过程,是公民个体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过程,它是公民个体适应社会政治现实的一种方式。(P8)
§2.公化的方式方法
一、公化的特点
交互性的特点:一方面,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通过政治社会化获得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并产生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使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形成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的基本模式。双方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最终达到同一的目的。(P9)
整体性特点:政治社会化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二者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两个方面的必然产物,是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P10)
变动性特点:政治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政治体系的稳定性来源于政治文化和政治形态的状况。(P1) 二、公化的方式
公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有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两种:①间接方式指公民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政治文化内容是通过非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来获得的,而且这些最初获得的倾向不带有政治性,但能影响到后来政治自我的形成。这种方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系转移(人际交往)。二是训练学习(技巧、能力等)[P11]。②直接方式指公民在各种政治或非政治的社会实践中,以直接的方式接受与政治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不断得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政治模仿、预先政治社会化、政治教育等。(P12) 三、公化的方法
主要有明示、暗示和强制三种。①明示的方法主要指在公开交流有关的政治信息、政治价值观念或政治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包括正面宣传教育、象征、连续和强化。②暗示方法是非政治态度的传递。它借助于教育、期望、理想、习俗、礼仪文娱等非政治性手段来获得某种态度。(P14)③强制的方法是借助于某种强制力量使政治社会化的对象必须接受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主导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方法。(P15)
§3.公化的价值功能
一、公化对公民个体的价值功能
从个体角度言,公化是公民个体内化政治价值观念、学习政治态度、形成政治行为的样式的过程。其结果是特定政治体系所要求的政治人的形成。(P15-16) 二、公化对政治文化的价值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在它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上体现为维持、变革、趋同(趋同亚政治文化)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方面。(P17) 三、公化对政治体系的价值功能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相对于政治体系而言,它是一种社会政治控制手段。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又是社会政治控制的手段,是政治体系保持自己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前提和条件。社会政治控制包括:一方面,社会规定了社会成员自觉扮演的政治角色和自觉遵从的政治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应不断学习和内化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规范和角色指令。(P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公化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化理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关系的理论(略)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略)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略)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略)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略) 六、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利益辩证统一的理论(略)
§2.中外学者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公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治社会化稳定的研究。
第二、必须加强对公化过程的研究,充分认识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P51)
第三、必须重视各种政治社会化机制的协调一致,重视主导政治文化的连续和强化。 第四、必须充分认识公化对于造就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和政治发展需求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性。(P52)
第三章 社会变革:中国公化的时代背景 §1.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的特定含义
一、社会变革是我国社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条件 社会变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来自于社会普遍而强烈的变革要求,来自于一个社会内部的和外部的矛盾运动。(P54)
社会变革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①经济根源来自于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不同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从而要求对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进行调整。二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产生新的利益,代表这些新的利益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要求对原有的政治关系进行调整。② 政治根源来自于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他们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P55)
社会政治变革相对于社会经济变革而言,政治变革是以经济变革为先导的。(P55)社会变革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它涉及到政治体系的各方面,往往要落实为政治体系的变动,因此它又表现为政治体系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变革。(P56) 二、社会变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略)
§2.社会变革中公化对政治文化的传递
一、作为特定领域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处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特定领域。(P61)王惠岩:对以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统治体系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就是政治文化。(P62)政治文化的功能:①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体系方面的作用。②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行为方面的作用。③政治文化对个体政治行为方面的作用(对个体政治行为的作用表现在动机、认知和情感的导向上;对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向的决定依据于他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和价值判断)。(P63-64) 二、社会变革中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专制主义、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还有一定的影响。(P65)具有这样的特征:①主导政治文化与非主导政治文化并存。②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与非参与意识并存。③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P65-67)
三、社会变革对公化传递政治文化的制约
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的一系列制约:①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的制约。②社会政治的变化对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的制约。(P68-70)
第四章 历史考察:中国公化的过去与现在
研究任何社会问题,最可靠和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必须从历史上把它的全部过程加以考察”。中国公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建国以前,主要是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的创立和形成;②建国以后,主要是中国公化的发展与挫折;③在新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中国公化恢复与创新。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又可以分为若干具体的历史时期。(P7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考察(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社会化工作
第二节 建国以来我国公化的简要历史回顾(略)
一、建国初期的公化(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公化(1956-1966) 三、“文革”时期的公化(1966-1976) 四、历史转折时期的公化
第三节 社会变革中我国公化的现实状况
我国公化的现状,主要是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一、我国公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心(略) 二、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发展
从构成我国公民政治心态的心理结构层面看,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主要包括公民的政治认知、公民的政治情感和公民的政治态度三个方面。公民的政治认知是公民对政治事实和政治现象的一种主体性的规定。公民的政治情感是公民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阐述的对政治事实与政治现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公民的政治态度则是在上述两种心理基础之上产生的、通过对政治事实和政治现象的评价来体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P95)
第五章 政治认同:中国公民政治态度的表现方式
第一节 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内容分析
一、政治认同及其价值功能分析
政治认同就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P110)政治认同的作用:是政治体系凝聚力的基础,是政治体系获得无条件支持的力量源泉——①在政策方面的认同,可以使政治过程获得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使政治体系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②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认同,有助于政治体系的成员树立起共同的目标,激发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热情和信心。(P111-112)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分析
政治认同的内容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所传播的政治文化,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是我国
社会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P113)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广大公民接受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从而使广大公民形成相应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信念和行为模式。(P114)我国公民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来实现的。(P115)
第二节 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效果分析
一、政治认同效果极其范畴分析
政治认同的效果就是个体经过整治涉黄过程内化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后所形成的一系列情感、态度、信念等的政治倾向,以及在此支配影响下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它对政治人的形成和政治系统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P117)其效果取决于政治社会化的内容被接受的程度,或者是公民经过政治层面的社会化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等一系列的反映和倾向的程度。(P118)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认同效果分析
我国公民政治认同的效果在总体上达到了政治社会化的目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公民对政治理想和政治象征有较明确的认知,绝大多数公民知道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公民对有些政治现象的认知还是低层次、模糊的。
我国公民对国家的认同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之情和政治责任感表现出来。但我国公民的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情感层次上,而不是认知层次上。
在对执政党的认同方面,我国公民对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认同。但由于党在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致使部分党员丧失了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党员身份对一些群众也丧失了吸引力。(P119-123)
第三节 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障碍分析
一、政治认同障碍及其影响分析
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很难找到自身应当遵循的参照系,在政治文化的认同上就产生了困难,因此而发生认同障碍。政治认同障碍指的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困难,即公民个体无论是对原有的政治文化还是正在发展变化的政治文化的认同均感到无所适从,对原有的政治文化既不想继续认同又难以割舍,对现在的政治文化既想认同又摇摆不定,因而形成一种虚假的意识,以普通的形式表现在政治行为上,使其政治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P127)(不同于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指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系统心理取向的危机,即对国家的认同危机。也不同于政治不认同,政治不认同是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P128认同障碍也不等于政治不服从,政治不服从就是不按照政府或政治权威的要求去做。政治认同障碍与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不认同、政治不服从都属于政治认同问题,只不过它们在严重性上的次级不一样、程度不一样。P129)
政治认同障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人们在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等方面向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的方向发展。(P128)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障碍分析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障碍所产生的行为是非对抗性的,人们常常不是反对改革,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出于对某些权威人士,某项政策法令,或某些人的官僚主义作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以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不满,其中参杂着一些非理性的成分。(P132)
第六章 政治参与:中国公民政治行为的实现方式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 读书笔记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