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园区覆盖赞皇县嶂石岩乡南半部的嶂石岩、软枣会、苏家台、上大凡和下大凡5个行政村,包括:嶂石岩、石人寨、庄和、西各台、西家坪、黄石铺、永富台、冻凌背、悬梨沟、扎府、软枣会、苏家台、阳坡、寺峪沟、黄庄、桑园、东楼底、西楼底、上大凡、常生地、王洛、郑家峪、葛针窑、下大凡等24个自然村。以及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度假设施(培训中心)、宾馆等十几处驻嶂单位,有1367张床位;还有粮食系统兴建的索道站。按嶂石岩乡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见表1),区内有1017户、3401人,耕地2101亩,其中水浇地904亩。各村还有大面积的山场、林果。区内经济以农林业为主,此外,还有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副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嶂石岩旅游开发以来,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很快,仅家庭旅馆当前有116户兴办家庭旅馆达3000多张床位,还有农村个体办的饮食商店等。
表1 嶂石岩地质公园行政村基本情况表
耕地(亩) 乡村名称 居民小组 户数 人口 合计 水浇地 嶂石岩乡 嶂石岩村 4 167 538 360 150 软枣会村 5 183 610 414 190 苏家台村 8 229 787 510 199 上大凡村 10 328 1132 551 222 下大凡村 4 110 335 266 143 合计 31 1017 3401 2101 904
地质公园所在的嶂石岩乡除嶂石岩和软枣会村之外,其余大部分村庄经济比较单一,仍属赞皇县贫困村。全乡共9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2070户、6776人,耕地4188亩,其中水浇地1855亩,全为农业人口。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工业营业收入6660万元,净利润629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0万元。全乡核桃、栗子干果产量588吨,鲜果产量643吨。养蜂115箱。此外,还有少量的家畜和家禽养殖。2001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495元。在赞皇县仅比黄北坪乡、许亭乡收入高一点,排位倒数第三,是山区比较贫困乡镇之一。
综上所述,嶂石岩地质公园社会经济有如下特点:
11
(1)开发一处风景,富了一方人民。嶂石岩乡南部几个村,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单一,生产落后,是赞皇贫困县较贫困的深山区乡村,以前是国家长期扶贫救助的对象,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旅游未开发前,年人均收入仅270元左右,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很少交流的封闭状态。八十年代中期,从嶂石岩风景引起世人的注意起,便不断有人来考察、访问或旅游,一直到1988年正式接待游人,旅游业发展很快,游人逐年增多,当地村民开放和市场意识增强,在县旅游局的引导下,村民办起了综合经营的家庭旅馆,负责游客的住或吃。家庭旅馆由当年的小屋土炕,发展到玻璃窗户与木床,近几年多数改建成小别墅式(冲水厕所)家庭小宾馆。农民收入普遍提前,当前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绝大多数农户有电视、电话,以前嶂石岩的姑娘往外(槐河下游)嫁,如今外村姑娘逆谷往上(槐河上游)嫁,说明嶂石岩富了。
(2)公园区内受旅游开发区的制约,经济发展存在差别。园区南部嶂石岩村位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中心部位,是游人游览圆通寺(乳泉寺)、回音壁(槐泉寺)主景区聚散之地,故家庭旅馆业、餐饮业、商业教发展较快,村民收入高,比较富。沟谷两侧较平坦的土地,基本被有关单位征(租)用,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基本不再经营,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园区北部,软枣会、苏家台、上大凡和下大凡村,虽然地处槐河谷地下方,有的河段谷地较宽,耕地水土条件较好一些,但主要依靠农业和少量的林果业,多数农户也不搞副业,经济结构单一,村民经济收入提高较慢,人均年纯收入大约在1000元之左右或更低,这些村庄仍是全县的贫困山村之一。
(3)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区基础和接待服务设施健全。嶂石岩经十几年的建设,供电、供水、排水、对外联络通讯设施健全。如建有2000KVA的变电站一座,可以满足各用电单位的需求。中国联通建有两个基站,中国移动通讯建有一个基站,讯号覆盖了全区,无论在山下,还是在山上手机均可对外通讯,同时还装有程控电话。1994年粮食系统兴建了登山索道,方便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登山。区内接待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购物商店(摊点)齐全,可以满足游人的需求。
(4)园区进出公路畅通,交通比较方便,村民开放意识增强。嶂石岩地质公园对外交通比较通畅,进入公园的虽然只有一条马峪到嶂
12
石岩的马嶂旅游专线公路,但从外围有4个方向可进入:从北京、石家庄市区方向来的游客,可以经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或京广铁路,由元氏县从元(氏)院(头)公路,到赞皇县城,上接郑昔公路,西行到野草湾,接宜沙公路,到马峪,由旅游专线进入;或是由高邑县城,接郑昔路,经赞皇县城与元氏方向进嶂石岩的路重合。
由南部邢台、邯郸方向来的游客,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经由高邑县城至赞皇城或由宜沙线北行到马峪,进入嶂石岩;从太原方向来的游客由石太高速公路或石太铁路,由井陉县上宜沙线,经苍岩山可到马峪,进入嶂石岩;昔阳方向,有郑昔公路,入赞皇县接宜沙公路,到马峪,进入嶂石岩。
进入地质公园的旅游专线公路,1996年和2000年有的路段曾被洪水冲毁,经两次加固、拓宽修筑,公路标准提高,抗灾害能力加强,车流通畅。
由于嶂石岩旅游开发,方便了对外交通,当地农村与外经济、物资交流增多,外出打工的人增多。同时,由于游人的涌入,村民开放了思想,增强了市场商品意识,这为园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的认识障碍。
(5)民风淳厚,热情好客。明末李自成义军余部曾退守这里。园区及附近山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之一。太行一行署、太行一分区、八路军129师一部曾进驻于与嶂石岩乡相邻的黄北坪一带,这里属于革命老区,民风淳厚,村民质朴,待人诚实,热情好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嶂石岩风景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做出重大的贡献,如最初的山上步行游路,多是村民主动义务修筑的。
1.4 科学研究概况
对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研究开始于1988年,此前,本区的地学研究主要表现为零星的地质调查,植被调查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的地质和生物教学实习,成果主要限于对地层、构造及岩性的测量与地质演化史的描述,以及生物种群的调查与统计,撰写了相应的一些调查报告。
1988年,随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展《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的野外考察工作,郭康等地学工作者对位于太行山东翼以红色石英砂岩为主体的重力地貌进行了绕有兴趣的观察研究。这种地貌发育的地层基础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受NNE向断裂及其派生的NNW向与SWW共同制约,嶂石岩地貌沿太行
13
山山脊东翼大体呈NS或NNE-SSW向展布,其南北向整体成岭,东西向呈多组阶梯状,局部负地形嶂谷相连成套,正地形峰、柱棱角明显。该类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地貌类型,特别是像回音壁那样罕见的地貌景观,在1990年召开的“嶂石岩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总体规划鉴定会”上得到了陈安泽、王恩涌等专家的赞同与认可。在此基础上,郭康撰写了“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一文。该文于1992年在《地理学报》(第47卷第5期)上发表后,引起了地貌学界、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许多学者对此类地貌颇感兴趣,促成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和嶂石岩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于1993年9月在嶂石岩组织召开了“嶂石岩地貌学术考察研讨会”,来自北京、广州、青岛、兰州、石家庄等地的著名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旅游地理学家罗来兴、黄进、陈传康、崔之久、孙文昌、张林源、陈安泽、杨逸畴、卢云亭、吴忱、王清廉、于怀远、吴金祥、郭康等通过野外考察与会议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独立存在和在二级地貌分类中的地位等取得了共识。受本次会议和嶂石岩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区内的主要地貌景点“天下第一回音壁”在媒体披露,嶂石岩知名度骤然提高,嶂石岩地貌引起了国内更多地质、地貌、旅游界学者的关注,其中,杨逸畴、尹泽生、宋林华、郭康、张兆千、彭华、王清廉、吴忱、田立富、冯金良、邸明慧、许清海等纷纷开展嶂石岩地貌研究工作。在进一步深入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于1999年在嶂石岩举办了《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市、区26个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交流论文86篇,其中有关嶂石岩地貌的论文10篇。会议设专题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讨论。通过这次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嶂石岩在地质、地貌、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很大科学价值,自然景观有很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从地球科学角度看,它是一个自然遗产保存完好、很有特色的地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自然遗产,并由李吉均院士、王颖院士等18位专家签署了“关于建议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嶂石岩地貌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建议书。建议书认为嶂石岩地貌是重要的地质遗产,嶂石岩地貌景观独特、生物多样、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及景观美学观赏价值较高。同时对嶂石岩地质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好作了充分认定。至此,对嶂石岩地貌的研究与交流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14
由于专家、学者对嶂石岩地区的地貌、沉积构造、生物多样性及其美学观赏与旅游价值的肯定,以及专家们关于对嶂石岩地貌及岩层中发育良好、保存完整的浪痕、水流波痕等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支持,对“嶂石岩地貌之形成及对太行山土地利用之控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取得部分科研成果。为地学界专家惊叹观止的波痕、流痕、冲刷痕、泥裂等系统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