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一些。
由于这里山脉主脊近南北走向,山高谷深,处于太行山东侧迎风坡,且槐河谷地呈NNE方向敞开,夏季越过东部低山丘陵的暖湿气流受阻抬升,常形成大量降水,故是河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747毫米(软枣会测站),且多集中于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且有时出现暴雨或大暴雨灾害。如1963年8月一次降水达1226毫米,1996年8月2-5日降水量达2100毫米,形成特大洪灾,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雨季,云雨天气,由于区内高差较大及复杂多变的地形的影响,常形成一些奇特的天气现象与天象景观。如云层很低,出现“山下落雨山上晴”,“人在云中走,云在脚下行”,“云海”、“云瀑”以及“佛光”和“蜃景”等天象景观。 (3)山泉常流
槐河发源于区内的槐泉,由槐泉峪流出后纵穿园区。槐河,古称黑水、泜水,俗称石河,区内上游河段又称里川沟。出园区后,东北流入云锁湖,横穿赞皇县,是滏阳河较大支流之一,属子牙河河水系。园区槐河与两侧支沟受山势地形控制,形成了梳状水系格局。西侧较大支沟由南向北有:正西套、小西套、大西套、嶂石岩沟、大北掌沟、槐泉峪、回音壁、大西沟、冻凌背沟、扎府沟(扎府北沟、扎府西沟)、悬梨沟、寺峪(黄庄沟、大北沟、小北沟)、楼底西沟、王落沟、郑家峪(北套)等。东侧由南向北有;嶂石岩南沟、石人寨沟、白马沟、大红寨沟、小红寨沟、双石铺沟、长流水沟、上大凡东沟等。
槐河主河槽及部分支沟由于得到泉水补给,有的河段常年可见流水,但流量很小。从整体上看,槐河与太行山区多数河流一样具季节性河流水文特征,雨季暴雨之后,成为排洪水道。有的河段如楼底村北,河床底部有岩体侵入,由于差别侵蚀,形成岩槛跌水(小瀑布)及水潭,如小龙潭、黑龙潭等。
区内,由于地势高差较大,断裂发育,植被茂密,且降水充沛,故地下水较为丰富,在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地层底部及深切河谷底部西侧,常有地下水出露,形成山泉。区内最大的泉水是位于槐泉峪底栈处的槐泉,泉水从高达百米的悬崖底部裂隙中流出,积水成池。出水量50立方米/小时,为公园乃至赞皇县最大的山泉,是槐河源头之一,现为嶂石岩风景区主要生活水源。
此外,区内还有永富台泉(30立方米/小时)、石人泉、润泉、
6
嶂南泉、玉皇庙泉、洞滴泉、苏家台小北沟泉、三叠泉、一滴泉、乳泉等。泉水流出后,有二栈弧形悬崖飞落而形成的水帘(空中悬帘)、云崖撒珠、玉瀑落湖、三叠瀑及河槽上的龙潭瀑布等水景。
区内为了拦截洪水,在一些支沟上游修筑了小型塘坝,积水成小湖(池),成一水体景观。如大北掌沟的半月湖、冻凌背下的藏龙湖、永富台水库等。 (4)生物多样
嶂石岩地质公园由于年降雨量比较大,特别是历史上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地广人稀,人为影响较轻,山上天然林木得于留存。又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辟为风景旅游地以来,封山育林,致使区内植被比较茂密。据调查资料统计,这里有植物98科,654种,其中自然生长的乔木20科、27属、42种,灌木22科、32属、36种,草本植物41科400余种以及蕨类植物和上百种野生药材植物。
公园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具有一定的垂直带谱。沟谷水土条件较好台阶地上以人工栽植的果树以及杨树、洋槐、柳、椿等。主要果树为柿子、黑枣、梨、核桃、板栗及苹果、杏、桃等。山坡或“栈阶”为以栎、鹅耳枥为主构成的天然次生林,有的地方林木矮小较稀,形成灌木疏林。主要树种有麻栎、辽东栎、槲栎、槲、楸、椴、枫、椿、山桃等及特有的漆树等。冻凌背沟以北,山崖间阳坡出现根扎岩缝中横生或倒挂的侧柏,形成奇特的“红崖挂柏”景观。有的阴坡分布着20多年前飞播的人造油松林。
海拔1700米左右的山脊顶栈,由于风大、气温低,多为低矮的栎树、桦树及灌木和草甸植被。
林下和林间灌木有鹅耳枥、照山白、胡枝子、荆条、六道木、丁香、锦鸡儿、酸枣、对节、绣线菊及黄栌等。在九女峰阴坡生长大片杜鹃,开花季节,格外艳丽。个别荒山坡及林下草本植物有黄背草、白羊草、茅、蒿、野菊花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何首乌、黄芪、柴胡、远志、天麻、刺五加等。
初步调查嶂石岩及其周边区域的野生动物有223种。 其中兽类23种,鸟类180种,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4种。常见的兽类有野兔、松鼠、獾、狍、狐狸、刺猬、野猪等;鸟类有石鸡、雉、灰喜鹊、勺鸡、麻雀、山鹰、山鸦等。还有昆虫320余种如夏季常见多种蝴蝶飞舞。
7
(5)土壤肥沃
嶂石岩地质公园海拔较高,高差较大,在特定的母质、气候和植被等成土条件下发育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带性。
1200米(北部)或1500米(南部)以上山顶部位,发育了石灰岩类生草棕.壤。这里气候较凉,雨量较大,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上层有机质含量2.6%左右。
1000米(北部下限为900米)以上石英砂岩断崖中部栈阶或山顶(三县垴),发育了石英岩类生草棕壤。土壤呈弱酸性,年降雨量较大,气候温湿,土体疏松,中下层多砾石,土壤较肥沃,适宜林果树生长。
1000米(或900米)以下石英砂岩山坡,发育石英岩类淋溶褐土。这种土壤土层薄,砾石多,水土流失严重,宜封山育林、封山育草。
1000米(或900米)以下基性岩(含变质质)山坡。发育了基性岩类淋溶褐土。土层薄,多含砾石,坡度较大,宜植树种草。
槐河上游谷地两侧河流阶地或台地,发育了壤质淋溶褐土、壤质褐土、基岩类褐土性土等褐土。沟谷两侧褐土,多数开垦为耕地,土层厚,肥力较高,是山区主要耕地所在。
1.2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和意义 1.2.1 主要保护对象
嶂石岩地质公园是在太行山中段赞皇背斜隆起西翼新构造运动抬升幅度比较大的构造运动背景下,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地层广泛出露,在流水及重力等营力作用下,形成了栈壁、“Ω”形嶂谷、方山、石柱、岩洞、垂沟等一系列特殊的砂岩地貌景观,学术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景观与典型多样的石英砂岩沉积构造及典型地质剖面,为主要保护对象。其次还有石英砂岩底部裂隙泉及覆于石英砂岩之上的暖温带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的林木景观等。
(1)嶂石岩地貌景观
●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及其上覆的古生界灰岩南北10余公里长,三层(每层100-150米)相叠的大岩壁(俗称三栈、万丈红崚)
●大岩壁前沟谷溯源侵蚀形成的大型的?形嶂谷(俗称套谷) ●嶂石岩地貌奇特的造型景观――-方山、堡状岩墙、石柱、排峰、岩茬等
●红色石英砂岩岩层差异风化和崩塌形成的各类砂岩洞穴、岩廊
8
●大岩壁前构造破碎带裂隙谷、垂沟、岩缝等 (2)典型地层剖面
●甘陶河群地层剖面(谷口――九女峰) ●长城系赵家庄组、常州沟组-寒武系剖面(一线天――大天梯) (3)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沉积构造遗迹 ●层面构造:波痕、干裂、冲刷面
●层理构造:交错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构造、斜层理构造、块状层理构造
(4)古生物化石遗迹 ●三叶虫化石
●藻类化石――叠层石 ●可疑化石
(5)构造变形遗迹
●褶皱(半月湖复背斜) ●断层构造(大天梯断层) ●典型节理
(6)地层接触关系
●华北地台双层结构中元古界长城系与下元古界甘陶河群角度不整合接触
●长城系常州沟组与赵家庄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长城系常州沟组与古生界寒武系馒头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水体景观及水资源
●红色石英砂岩裂隙泉(槐泉) ●岩溶泉(玉皇庙泉) ●孔隙泉(永富泉等) ●湖(藏龙湖)、池(天池)、潭(黑龙潭)
●瀑布(空中悬帘、云崖撒珠、玉瀑落湖、三叠瀑) (8)暖温带喀斯特地貌景观
●喀斯特水平溶洞及其洞穴沉积(黄龙洞、佛光洞) ●喀斯特落水洞(漏子)
●喀斯特方山、峰丛景观(骆驼峰) ●溶蚀壁槽(银河天降) ●溶蚀凹坑(锅坑)
(9)古树名木与药用植物
9
●丹崖挂柏(扎府套、溏北沟) ●以栎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漆树(华北特有种) ●白桦(顶栈)
●观赏灌木(杜鹃坡、黄栌) ●古树(山榆迎客等) ●药用植物 (10)野生动物 ●野生兽类 ●野生飞禽
1.2.2 目的和意义
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命名的“嶂石岩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这里不仅有巍峨壮观的丹崖叠壁,还有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发育的奇特巨大的Ω谷,以及块状结构,棱角鲜明的奇峰怪石造型地貌景观,这里中元古界长城系红色石英砂岩出露巨厚,沉积构造遗迹类型齐全,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剖面也十分典型,具有很高的地学研究价值及地学知识普及意义,有特别的景观游览价值,是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通过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切实管理保护嶂石岩典型、特有的地貌景观,进一步研究其形成、演化、发育过程,同时,也为了维护这里良好生态环境,保障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科学、合理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贯彻国家“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得力举措。通过嶂石岩地质公园的建立,嶂石岩地貌景观得到更有力保护,不仅可持续地开发挥其观赏游览功能,而且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全面地研究嶂石岩地貌发育演化过程及砂岩沉积构造,恢复中元古代古地理环境及其新生代太行山抬升幅度及过程,均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另外,地质公园通过开展地学科普旅游活动,可以普及地学知识,了解地学知识内涵的一些奥秘,增强青少年探索求知精神,提高游人科学与文化素质,有利于资源与环境保护,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研究计划要点及执行情况概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