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下列有关语言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
A.语言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般体现在语言发展方面,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B.语言障碍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C.因为学前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学前阶段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语言矫治十
分必要
D.语言障碍的儿童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2.语言矫治中既不能无视语言障碍儿童的需要,也不能过分关注语言障碍儿童而影响正常儿童的
利益,这就要求贯彻( )
A.个别化指导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
23.教师在口头解说时伴随手语、声音、非口语符号、沟通板、简单图片、符号、文字等,这反映了语言矫治工作中的( ) A.儿歌故事法 B.全面交流法 C.多重刺激法 D.日常交往法 24.学前儿童的语言矫治( )
A.主要由专家负责 B.主要由教师负责
C.主要由家长负责 D.由专家、教师、家长等共同完成 25.学前教育机构中,下列哪一观点不正确( ) ...
A.语言障碍多数由生理原因造成 B.语言障碍儿童多数和情绪适应有关 C.语言障碍儿童多数和语言环境有关
D.应将语言矫治贯穿于幼儿园全天的活动中
26.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中的儿歌故事法反映了( )
A.语言教育游戏化倾向 B.文学教育游戏化倾向
C.文学教育语言化倾向 D.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
27.语言矫治工作中运用下列哪一方法,就是把训练重点放在指导儿童在社会的和感情的交往中利
用语言( ) A.全面交流法 B.多重刺激法 C.日常交往法 D.游戏法
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1.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父母教育方面表现为( )
A.期望值过低 B.过度保护 C.重保轻教 D.放纵孩子的好奇心
2.家庭教育中,不属于“过度教育”范畴的是( ) ...
A.数量过多 B.内容过难 C.时间过早 D.重视品德培养
3.儿童易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问题行为,产生任性、蛮横、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 )。
A.过度保护 B.过度教育 C.期望值过高 D.期望值过低
21
4.幼儿园教师哪种行为说明其懂得心理科学知识?( )
A.注意幼儿躯体、生理健康 B.极少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胜任感、自信心 C.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D.注意增强儿童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5.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D.观察学习理论
6.提出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学者是( )
A.巴浦洛夫 B.斯金纳 C.贝克 D.班杜拉 7.行为矫正技术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
A.正强化法 B.负强化法 C.间歇强化法 D.区别强化法 关于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正强化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它与“奖励”同义
B.它不存在“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C.它也称“阳性强化法” D.它也称“积极强化法”
8.固定比例强化、可变比例强化等属于( )
A.间歇强化 B.正强化 C.区别强化 D.消退强化
9.( )指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为并给予一定的强化。
A.正强化 B.间歇强化 C.区别强化 D.消退
10.在学前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的方法中,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方法是( ) A.间歇强化 B.区别强化 C.消退 D.隔离
11.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地变化着,这种强化叫( )
A.区别强化 B.固定比例强化 C.可变比例强化 D.连续强化
12.在课堂上,幼儿举手发言,有时举一次手就能发言,有时要举三次或五次才能得到一次发言机会。
教师采用的是( )
A.区别强化 B.可变比例强化 C.连续强化 D.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13.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次数是一致的,如洗手时必须搓够十次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这属于( ) A.区别强化 B.固定比例强化 C.可变比例强化 D.连续强化
14.孩子在学叫妈妈时,先强化与妈妈相似的声音,然后强化另一个更接近妈妈的声音,这样连续多次,不断强化,最终实现孩子叫妈妈这个行为,这种方法是( ) A.隔离法 B.行为塑造法 C.消退法 D.代币制
15.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教师及时暂停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这种不良行为的再现,这种行为矫正方法是( )
22
A.消退法 B.隔离法 C.代币制 D.塑造法
16.幼儿在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时,若表现出不良行为,教师可及时停止其活动,等表现良好时再让他继续参加,这是学前儿童行为矫正_________法的具体运用。( ) A.区别强化 B.消退 C.隔离 D.不兼容行为强化
17.在实施强化的过程中,看电影、过生日、郊游等属于( )
A.活动性强化物 B.操作性强化物 C.拥有性强化物 D.消费性强化物 18.在实施强化的过程中,赞扬、拥抱、点头、微笑等属于( )
A.活动性强化物 B.操作性强化物 C.社会性强化物 D.拥有性强化物 19.认为“对事实的歪曲理解会导致不正确的行为”,这反映了( )
A.观察学习理论 B.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20.哪种理论认为“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
A.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C.观察学习理论 D.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24.母亲忙于家务,女儿在哭叫,试图得到母亲的注意,几分钟后孩子停止哭叫并开始与布娃娃玩,这时母亲立即坐下来与女儿一起玩一小会,以后孩子就可能与布娃娃玩而不打搅母亲了,这是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_________方法的具体运用。( ) A.正强化 B.间歇强化 C.区别强化 D.消退
25.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属于下列强化中的哪一种?( ) A.间歇强化 B.连续强化 C.固定比例强化 D.区别强化
26.“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从而使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为”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模仿法 D.示范法
27.玩大型玩具时,一名幼儿看到另外一名幼儿“插队”,但“插队”的孩子一直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他也学会了“插队”。这是模范和示范达到的( ) A.获得效果 B.解除抑制效果 C.抑制效果 D.不相容行为效果
28.幼儿园在打预防针时,让胆小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勇敢地打针,从而使他们消退害怕的情绪,这种方法在行为矫正的模仿法中属于( ) A.现场模仿 B.想象模仿 C.电视模仿 D.参与模仿
29.“让幼儿一方面观察示范者的言行,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参与活动,实施演练有关动作的方法”,这指的是( )
A.现场模仿 B.想象模仿 C.电视模仿 D.参与模仿
30.一个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受到教师的表扬,以后其类似行为的发生率提高。这反映了以下何种理论?( )
A.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B.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C.观察学习理论 D.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23
31.在增进行为方面,模仿和示范的效果不包括( ) ...
A.获得效果 B.解除抑制效果 C.抑制效果 D.促进效果
32.提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班杜 D.贝克
33.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班杜拉 D.贝克 34.对榜样的作用十分重视的理论是( )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D.观察学习理论
35.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常咬指甲等都是儿童问题行为中( )的表现。
A.行为不足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适当 D.行为控制困难
36.“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此时这一行为之后并不跟随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这指的是( ) A.区别强化 B.正强化 C.消退法 D.间歇强化
37.运用模仿疗法进行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 B.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 C.逐渐减少示范行为呈现时间
(增加) D.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38.“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属于什么强化物( ) A.消费性 B.社会性 C.活动性 D.拥有性
第十章 学前特殊儿童的一体化教育
1.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下列哪一项不是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 ) ..A.对口活动应每周定期安排,并且不能少于两次
B.注意使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养成对口活动的习惯 C.对口活动需要双方教师共同备课
D.对口活动由幼儿园园长统一管理和指导
2.在学前特殊儿童的一体化教育中,按照下列哪一项,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与认知、语言、
行为、情感、社会化发展等各项具体的子目标。( ) A.目标的指向性
B.教学组织形式
C.儿童的发展 D.达到目标的时间
3.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环境中,按照教学组织形式分,教学目标分为( ) A.教师与家长活动目标、集体活动目标、特殊帮助小组目标 B.集体活动目标、特殊帮助小组目标、个别教学目标
24
C.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个别教学目标 D.一般发展目标、个别发展目标、集体活动目标 4.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 ...
A.可设立专门的个别辅导室,由专任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 B.可由带班教师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 C.可让带班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 D.强调一体化教育意味着个别辅导不合时宜
5.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能满足特殊儿童对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并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是( )
A.亲子关系 B.师生关系 C.医患关系 D.同伴关系
6.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人员中,谁更熟悉特殊儿童的需要,对矫治儿童缺陷的心情更迫切?( )
A.教师 B.矫治专业人员 C.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 D.家长 7.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理论反对( ) A.以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为主要教育形态 B.让特殊儿童参与正常儿童的活动 C.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渗透
D.将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环境中学习
8.下列哪项不是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安置形态?( ) ..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 B.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 C.设立中心 D.对口活动
9.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人员的协调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学前教育机构教师 B.社区干部 C.矫治专业人员 D.家长
10.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制定教学目标应兼顾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共同利益,即贯彻强调( )
A.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原则 B.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C.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 D.特殊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原则
11.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对特殊儿童不能只关心缺陷的改良,也不能只强调智力的发展,即要贯彻( )
A.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 B.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C.强调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原则 D.强调特殊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原则
12.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分组教学形式的优点是( )
A.可以利用正常儿童带动特殊儿童、给特殊儿童更多的关注、更好地管理儿童
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自考练习与答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