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開發的民俗旅游地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因生活條件較差,交通設施落後,提高可進入性的任務十分艱巨。
3.民俗旅游眼務設施開發
民俗旅游服務設施,是指旅游者在民俗旅游地游賞期間必須獲得的服務接待條件,否則旅游者無法進行正常的旅游生活。這些設施主要包括旅游飯店、賓館、招待所、飲食服務場所、交通工具停靠站場、旅游商店和旅游娛樂場所等。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設施開發,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配套工程,它的開發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設施民俗化
民俗旅游設施按民俗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需要來規劃設計,將當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內涵特色融人設施的形態、風格之中。在不影響居民生產生活和景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保護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民居建築開設農家旅館、客棧和飯店。
(2)風格協調性
民俗旅游設施的風格,應與旅游地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相協調。其朴實、自然、溫馨、人情、人性和情趣,應是最突出的特點。新建飯店、招待所、餐館、車站、碼頭、商店、娛樂場所,應以本土化建築形式和風格為標準,保持景觀協調性。
(3)中低檔標準
民俗旅游地區的經濟相對欠發達,設施開發應因地制宜,與本地總體經濟水平相適應。再者,民俗旅游者多抱著“人鄉隨俗”的心態而來,追求淳樸、自然、生態和情趣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因此對旅游設施的檔次一般沒有太多的苛求。
(4)規模要適度
民俗旅游設施的規模應與民俗旅游地的區位及可進入性程度相適應。它與中心城市或客源地的距離近,可進入的條件好,其設施的規模可大些,反之則小些。
總之,民俗旅游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開發當與民俗景觀的開發同步進行,彼此相互協調,充分構景成景,二者不能有所偏廢。
4.民俗旅游他人力資源開發
民俗旅游資源若從廣義上理解,不僅僅局限於各類民俗文化事象,還包括民俗旅游地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民俗旅游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只有人,而且必須是當地傳統社區的居民,才能使民俗景觀、旅游設施發揮效用,形成接待能力。人力資源開發的範圍非常廣泛,既包括民俗旅游的導游人員、住宿接待人員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務人員,還包括民俗旅游景觀當中的普通民眾。這是由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資源的大眾性、廣泛性特點決定的。也就是說,民俗旅游地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是構景成景、服務接待、組織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資源的開發對象。民俗旅游地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容、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有講座、培訓、外派、進修、參觀、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民俗旅游相關人員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為目標。
5.民俗旅游圖書資料開發
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體現在旅游景觀上,可以觀賞;體現在文字上,可以閱讀。對於旅游者來說,他們來到民俗旅游地,觀賞民俗景觀是瞭解、領略、體味該地民俗風情的主要途徑。但是,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形式,往往是十分淺易輕浮的,很難真正體會到民俗文化的內在本質和精神內涵,他們對遇到的每一種民俗現象,都希望刨根問底探個究竟,而景區當中的標識、解說、導游又不可能一一給出答案。如果在旅游者游興甚濃,或百思不解的情況下,再給他們提供一些有關民俗旅游地民俗文化方面的圖文資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全面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意蘊,助長游興,豐富旅游生活。有關民俗旅游圖書資料的開發,各地都比較重視,出版的書籍畫冊都不少。這些用書資料,內容可以是景觀、建築、民居、制度、信仰、服飾、民歌、舞蹈、音樂、文物、傳說、故事、節日和風情等方面形式可以是書籍、文獻、光碟、圖片畫冊及明信片,層次可以是普及讀物、宣傳介紹、娛樂休閑、專業調查和學術探討等方面,以此滿足不同層次、興趣、類型旅游者的需要。
[編輯]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1]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非常周密細緻的科學工作,對它的重要性,人們早已形成共識。為使我國富饒的民俗旅游資源發揮應有的旅游效用,並最終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做出貢獻,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地域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資源既千姿百態,又千差萬別。要對已評估的民俗旅游資源,按照一定方式進行組合,使其具有招徠旅游者前來觀光、實現開發者主觀願望的能力,只能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因地制宣,就地取材”的原則。只有因地制宜進行開發,各地的民俗旅游才有特色,我國的民俗旅游景觀佈局和資源配置才能合理。如安徽西遞村有明清古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佈局精巧,
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古代民居建築的寶庫,具有極大的旅游景觀價值。西遞村開發民俗旅游,圍繞古民居、古建築、古村落及其儒家耕讀文化做文章,體現了西遞村的民俗文化特色。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屬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當然離不開當地地理、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制約,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區位條件和經濟基礎條件,統籌規劃,才可以避免盲目的超前的“妄為”開發。如雲南寧蒗瀘沽湖一帶風景秀美,納西族摩梭母系民俗文化很有特色,並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由於寧蒗是全國著名的貧困縣之一,交通條件比較差,因此當地民俗旅游資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里一直堅持進行一些嘗試性和保護性開發,並隨著交通條件改善而逐步做大。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必須“重發掘,輕仿製”。因為民俗散存於廣大民間,就其本體而言,大都有旅游價值,但對於來自不同地區或不國家的旅游者來說,民俗的旅游價值很容易在比較中見優劣,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對本地資源的發掘,善於平中見奇,以微見著,切忌跟風模仿,造假欺世,倒人胃口,影響我國民俗旅游的聲譽。
(2)特色差異原則
民俗旅游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講究差異,突出特色是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只有差異和特色,民俗旅游景觀才能煥發感召力,保持生命力。特色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真實綜合的反映。我國民族之多,分佈地域之廣,舉世罕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這本身就是差異與特色的表現。單是民族節日,就有土家族的社巴節,仫佬族的後生節,漢族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等3000多個大大4,IJ,的節FI,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各不雷同,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又何必非得“跳竹竿”“背新娘”而遭人唾棄、受人辱罵呢?
“十里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各地文化不同、方言各異,安徽有黃梅戲、徽劇,浙江有越劇,上海有滬劇,江蘇有淮劇、錫劇,
四川有川劇,湖南有花鼓戲,河南有豫劇,陝西有秦腔……風格各異,大不相同。民俗的區域差異構成了民俗的地方特色,這種特征正是民俗旅游的生命所在。各地民俗旅游開發者都應獨立慧眼,認真比較發掘。1989年7月,桂林旅游洽談會期間,日本旅行社中國部主任今野照子在考察桂北少數民族風情後說:“沿途看到的少數民族風情很有趣,旅游者一定會喜歡。侗族歌舞、苗族鬥馬、蘆笙踩堂都很有特色,我回去一定嚮日本旅游者介紹和推薦這條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線。”
(3)旅游者中心原則
民俗旅游的主體是旅游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理應以旅游者為中心,按照旅游者的實際需要開發適銷對路的民俗旅游產品。根據現代旅游心理學研究成果,旅游者的旅游心理雖然複雜多樣,但基本上還是以求似、求異、求古和求體驗等心理為主。
“求似”心理,是指兩種知覺對象假如相似,容易被人們所知覺,並樂於接受。如歸僑、游子一類的旅游者每到一地,看到似曾相識的民俗景觀,就會情不白禁地同自身文化聯繫起來,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歸屬感、民族感、鄉土感和愛國心等。對於這類旅游者,民俗景觀與他們記憶或期待中固有的民俗文化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滿足他們“尋根求源”的欲望。
“求異”心理,對於外國旅游者來說就特別重要,他們往往具有強烈的獵奇、求新和探秘的願望。對這類旅游者,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在“新”“異”“奇”等差異性方面做文章。當然,在追求差異性表現時,一定不能違反民族政策,不能傷害民族感情,更不能不顧民族尊嚴,一味製造“古民俗”“舊民俗”“劣民俗”和“怪民俗”等偽民俗。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民俗旅游资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