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动作技能领域
布鲁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标准,体现了对人的发展价值的重视。
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三个方面:
1. 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 2. 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或其他分类方式)
3. 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与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
(三) 可行性原则
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要等于或低于儿童的已有水平,使课程失去应有的引导、促进发展的价值和功能;也不要一味攀高,使儿童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时代性原则
四种基本学习方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四种基本学习无疑也可以看做是21世纪的课程的基本目标。 面对未来的教育和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习者素质的培养。幼儿园课程
目标只有突出这些基本素质(尤其是积极主动、独立自主性、创造性等)的培养,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五) 缺失优先原则
即补偿性原则。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着差距。
(六) 辩证性原则
四、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具体方法
(一) 幼儿园课程方案整体目标的制定
建立目标体系的第一步是学习、理解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一类文件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系,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每项目标的具体含义。第二步考虑如何结合本园的特殊需要做相对调整。
(二) 各领域目标的制定
(三) 教育活动(单元和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
充分发掘课程内容本身所蕴藏的。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并使之与上位目标(如学年目标)、甚至课程总目标保持一致,是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一) 表述的角度
从教师角度:使幼儿体验到在幼儿园生活的乐趣以及靠自己的能力行动的充实感。
帮助幼儿主动同周围的人们交往,培养对他人的友爱之情和依赖感。
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得情趣和能力。
从幼儿角度:知道简单的安全和保健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和问题。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就理解日常生活用语。
(二) 表述的性质
目标按其性质一般可以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或称非行为目标,一般性目标)。
所谓“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每一项行为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构成因素:核心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行为表现标准。
核心的行为往往要用一个操作性词语表示,如“说出”、“指出”、“区分”等;行为产生的条件是指明这种核心行为发生的特定情境或方式,如“不需提醒,能饭后漱口”,“能模仿榜样连贯地完成体操动作”等;行为表现标准则是对学习结果的叙述,如“会唱3/4拍的歌曲等。 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采用行为目标比较有效:一来指导性强,二来容易评估学习效果;而情感态度之类的目标则难以用行为目标表述。
表现性目标(或非行为目标、一般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他描述的是学习者(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如“知道水的重要性,能节约用水”;“适应幼儿园的团体生活,情绪稳定。愉快”。 表现性目标一来比较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二来可以表述难以用具体
行为来表述的那些情感态度类的目标;同时,由于他的非特定型,也有人主张用它来代替行为目标,以保证活动的弹性,为幼儿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三) 表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层次越低,表述的应该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单元目标来说,一般有如下要求:
1. 表述要明确,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
2. 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当然,单元的目标可以有重点,但必须兼顾各方。
3. 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灵魂,那么内容似乎可以比做课程的心脏。他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
(一) 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怎样理解课程。从课程的倾向上,大体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
在学科中心的倾向下,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他们主要体现在教材之中。
在经验中心的倾向下,课程内容则是指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应该获得的认识、态度、行为方式等。
廖哲勋教授认为,中小学课程的内容具体应该包括四种成分:
1. 关于自然、社会、人的基本知识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由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关社会关系准则和评价的知识等几种元素构成。
2. 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知识、交往活动、生产活动)
3. 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
4. 关于对待世界和活动的态度,及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从廖哲勋教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课程内容的概念已
经变得十分广阔,不仅包括传统的课程内容——某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即所谓间接经验或知识),也把直接经验、情感经验、能力等问题列入课程内容的范畴。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克拉耶夫斯基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课程内容的成分应类似于人的社会经验的成分,应包括:(1)客观世界的知识(2)活动方式的经验(3)创造性活动的经验(4)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并指出各种经验对人的发展的不同经验。 知识具有三个功能:
(1) 本能性功能(建立对周围世界的观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