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 次:① 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上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② 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青过程中容易操作。③ 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2)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②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③ 0-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④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⑤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 2012 年1 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 0分)
1.幼儿园课程编制是包括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育括动的组织以及课程评价的实施在内的整个过程。
2.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两种常见取向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 就价值定位而言, 目标模式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4.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论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 0分)
1.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 B) A. 为什么教 B. 如何教 c. 教什么 D. 教得怎么样
2. 儿童能够说出其周围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样式。这个课程目标是(AD) A. 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 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目标 3. 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 )。
A. 蒙台梭利课程 B. 瑞吉欧教育方案 c.方案教学 D.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 4. 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特点有(ABD )。
A. 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反对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B. 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 C. 操作性比较强, 比较容易推广
D.提倡儿童主动的学习和建构,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控制性
5. 较多地体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游戏在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更多地以活动区的形式安排教育活动,儿童有较多地选择和参与机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和指导等方式影响或指导儿童的活动。它体现了(D )的教育活动设计倾向。 A. 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 领域) 教育活动 B. 师生共同计划的学科( 领域) 教育活动 c.教师计划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D. 儿童生成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 分,共2 0 分)
1.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2. 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3. 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已让儿童参与多元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4.DI直接教学模式:是恩格尔门和贝克为5 到8 岁( 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 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学业上的成就,并由此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构成该模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是:①行为主义理论;②对课堂资源运用的逻辑分析;③对概念和任务的逻辑分析。它的核心内容是读、写、算,主要方法为小组教学和儿童个别练习相结合。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 2分)
1.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2)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3)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 又是学习的结果。 2.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1)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2)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3. 简要分析幼儿园学科(领域) 课程的长处和不足。
(1)长处:学科(领域) 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弱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4. 课程编制过程模式中的目标与目标模式中的目标相比, 具有哪些特征?
(1)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2) 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3) 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幼儿园课程论(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