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1.C 2.C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较易作答。
【解题思路】第1题,从a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
第2题,从b图看,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Ⅰ、Ⅱ、Ⅲ分别对应③、②、①。
(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
10.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 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 D. ②④⑤ 【答案】C
【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 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 河 流的补给方式 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
3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错;故选C项。 11.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
A.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 C.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 【答案】C
【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考点定位: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
(2013高考题大纲版)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12.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答案】3.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选项是正确的。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处的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A、B、D选项是错误的。 13.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4.D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河流流量和补给的因素。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应该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告诉是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一定是人为因素的影响。D选项是正确的。
【方法点拨】原因分析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全面考虑,重点筛选。 (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 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 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 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 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 布。据此完成13~14题。
14.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 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C.排水造田
贺 银黄 兰 河 山 图4
4
B.气候变暖 D.黄河来水量减少
湖灌15.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C 14.B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从能力上看要求考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考查的热点。
【解题思路】第13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此题难度中等。第14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B。此题难度较易。
(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
16.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04 地球上的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