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04 地球上的水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8-09-2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大纲版)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选项是错误的。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选项是正确的。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A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B、D选项是错误的。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

4.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 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 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1

图1

【答案】1.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 5.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答案】2.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

【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

6.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

(2013高考题广东卷)7.图3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 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 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从能力角度来看, 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

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水量减少,

2

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清(13/28),故D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

8.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04 地球上的水在线全文阅读。

2013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04 地球上的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5889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