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则
1.本预案与上级防洪预案、指令有抵触者,按上级防指指令及预案执行。
2.本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附图
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2.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3.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情况示意图 4.历史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分布图 5.山洪灾害风险图 6.人员转移安置图 附表
1.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2.历年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表 3.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4.监测站点分布表 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宝丰县抗旱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编制目的
为做好旱灾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现针对我县旱灾发生的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等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节 工作原则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抗旱工作以农业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
3.抗旱工作以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坚持依法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6.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7.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城市抗旱工作的意见》等部门规章和文件;地方性相关法规;(区、市、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等。
第四节 预案分类及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主要用于指导本县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全面抗旱工作。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情况 1.地理位置
宝丰县位于柳州市区西南部,处于桂中盆地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3′~109°45′,北纬23°55′~24°30′。东邻象州县,南与兴宾区接壤,西与忻城县交界,西北与宜州市相接,北与柳州市区、柳城、鹿寨县相邻,县城拉堡镇距柳州市区10km。
2.地形地貌、国土面积
本县版图形状大致是向西南突出的扇形。其西北——南东向弧长约80km,北东——西南向扇宽30km余,柳江河与红水河的分水岭就处于这条弧带内。地形为西南高,标高300—600m,最高峰大仁山标高702m;东北次之,标高100—400米,最高的三伯岭标高473m;中部、南部地形较平坦,高程100—200m,地形起伏较大。全县以岩溶石山区为主,占总面积93.1%,一般山丘区仅在东部有较集中分布,占总面积5.3%,其余为零星分布。
岩溶地貌是我县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表特征,它是由碳酸盐类的石灰岩体经过漫长地质年代水蚀作用产生的。岩溶山体由山体基座连续和不连续两大类型峰林构成,山体表面是剥蚀裸露的石林、孤峰、兀秃石山,植被覆盖少,山体峰林间形成岩溶洼地、地表上分布着漏斗等许多岩溶地貌征状,在岩溶区地表河系不发育,即水通过岩溶漏斗或岩溶管道直接进入地下,形成地下河网。由于岩溶地貌使地表蓄水条件差,水资源开发困难,地下水埋藏地层复杂,找水不易,因而山区村屯的群众在生产、生活取水、用水较为困难。
我县国土面积为2503.91km。 3.主要河流分布情况
我县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里雍河、凤山河、王眉河、大渡河、逢吉河、水源河及大桥河共7条,随地势流入龙江、柳江和红水河,河流总长222.63公里,流域面积共1945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77.7%)。
龙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流山镇,柳江河流经北部边界洛满镇、东部边界里雍镇和白沙乡,柳江河在县境内长65公里。 北部的逢吉河,发源于流山镇新隆村,全长15.43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向北流入龙江;
中部凤山河发源于洛满镇龙怀一带,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向东北流入柳江;大桥河发源于果朗、纳鱼、恭桐、北弓等几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731平方公里,均向东在大桥汇合流入柳江。
东部的里雍河发源于穿山镇林寺村,全长18.8公里,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王眉河发源于象州县马坪镇牛洞村,全长21.3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北流入柳江。
西部的水源河,发源于土博镇甘贡村岜浪屯,县内长14.5公里,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 南部的大渡河,发源于穿山镇六岩村,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509平方公里,向南流入红水河。 4.气温、降水量、蒸发量
宝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1958—2005年)平均气温为20.4℃,年总积温7487.0℃,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0.3℃,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8.5℃,无霜期达3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486.6毫米,最多达2448.2毫米(1994年),平均降雨量1345毫米的保证率在70%以上,降雨时空的不均性和突发性,造成多雨季和少雨季区分明显,极易出现旱涝灾害。我县汛期为4—9月,年内其余月份均为枯水期,汛期降雨量分配占全年的60%—80%,枯水期占40%—20%。5—8月连续4个月最大降雨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我县水面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804.9mm;陆地多年平均年蒸发量746.4mm。
2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行政区划、人口、国内生产总值(CDP)
全县有12个乡镇,127个村民委员会,1197个自然村屯,11.13万户,53.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占总人口85.23%。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0元。
2.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播种面积、种植结构、粮食产量
全县现有耕地总面积52199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8790公顷。200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8558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793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576公顷,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5189公顷,粮食总产量19.1491万吨。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宝丰县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规划区内农业用水量较大,约占实际开采总量的63.2%;生活用水次之,占34.5%;工业用水占2.3%;其中实际开采量较大的是成团镇,其次是土博、百朋、拉堡镇。
我县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尚低,可增可采量22.63—43.07万m/km·α的主要在穿山、甘塘、小山,以及福塘部分地段等。若以各乡镇为对比单元,则进德镇开采潜力最大,可增可采量达32.98万m/km·α;其次是穿山镇、新兴农场、百朋、拉堡、露塘、里高,可增可采量20.99—32.98万m/km·α;开采潜力中等区有流山、三都、成团、洛满镇;土博、里雍、白沙等乡镇由于水层储水性能特殊,开采利用条件复杂等原因,开采潜力较小。
第四节 旱灾概况 1.旱灾简况及规律
宝丰县的农业干旱类型主要是春旱、夏旱、秋旱、连续旱四个类型。据宝丰县气象局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57—2006年的50年间,我县共发生大小旱灾51次,其中,较大旱灾(中度干旱)3次,即1969年、2004年和2006年。从出现的干旱类型看,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是秋旱、春旱、夏旱、连续旱。又根据1997—2006年有关资料统计,我县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全县多年平均受旱作物面积约16.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
宝丰县由于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涝交替,旱涝不均,年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是我县旱情的总体特点。近几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县旱灾发生更加没有规律,出现旱涝相间发生的情况连接发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防旱抗旱减灾任务将越来越重。
2.旱灾的影响
一是旱灾损失大、范围广,发生频次高,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的主要因素。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土壤墒情差,影响到农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在生育期不能按需供水,会对作物正常生长构成威胁,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二是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四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干旱使水资源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干旱的主要成因
(1)降雨量少是干旱的主要原因。我县的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且降雨分布不均,每年9月至次年4月是我县少雨季,这是我县频繁发生春旱、秋旱的主要原因。
(2)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县山丘区面积大,地表土层浅,岩溶地貌地表蓄水条件差,雨水和地表水易于从岩溶漏斗或岩溶管道流失。
(3)水利工程设施相对滞后,抗旱能力比较脆弱。我县的大部分旱地没有灌溉工程设施,现有的农田灌溉工程配套不够完善,水的有效利用率低。
3
2
3
2
3
2
(4)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旱问题日趋严重。另外,人们盲目地扩大其他方面的用水量,有的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也加重了旱灾的发生。
第五节 抗旱能力
1.主要抗旱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现状
(1)抗旱工程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宝丰县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县各类水利灌溉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县水利局普查资料统计,我县共有各类水利灌溉工程5062处,有效灌溉面积28.19万亩,保灌面积21.93万亩。在灌溉工程中,主要蓄水工程有水库42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24座,总库容量12873.45万m,有效库容9143.3万m;引水工程1091处,丰水期正常有效流量20m/s,枯水期有效流量为16m/s;提水工程3929处,其中电灌922处,装机1037台共9309.3千瓦,机灌2953处,装机2906台共15645.5马力,水轮泵54处,装机88台。
到2006年,我县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自来水厂)12处,农村人蓄饮水工程370处,解决了3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县现有的抗旱工程设施仍滞后于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一是水利灌溉工程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有的灌溉渠系未全部建成或渠道损坏渗漏严重,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二是水利灌溉工程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部分水田和大部分旱地无灌溉设施,这些望天田或旱地,一遇干旱会造成减产或绝收,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全县各山区乡镇仍有共18.8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
(2)非工程体系现状
针对我县旱灾频繁发生的情况,我县一是逐年完善了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建设,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旱抗旱工作;二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减少了地面蒸发量及水资源利用量,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三是建立或逐步完善雨情、墒情监测预报系统,提高了雨情、墒情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了旱情预测的准确性,为制订抗旱措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四是我县建设了人工降雨系统,配备了降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发生干旱时,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以上各种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我县抗旱减灾能力。
第三章 指挥体系及职责
第一节 指挥体系
宝丰县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县的防汛抗旱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人民武装部等负责人组成。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属常设机构,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一名副局长兼任。
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应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本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乡镇的防汛抗旱工作,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由本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二节 职责
1.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责: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我县抗旱应急工作的指挥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1)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相关决定、指令;
(2)组织召开抗旱工作应急会议,听取民政、水利、农业、气象等各有关部门的旱情灾情汇报,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 (3)制定各项抗旱措施,落实抗旱物资和经费;
(4)统一指挥我县的抗旱工作,组织县级相关部门、驻县部队按本预案规定职责对受灾地区进行抗旱救灾。
3
3
3
3
2.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责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是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其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及时了解、掌握旱情、灾情和水利灌溉工程运行状况,发布旱情、灾情报告; (3)及时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提出抗旱决策参谋意见并具体实施抗旱工作;
(4)传递上级抗旱救灾工作指令,了解抗旱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各项抗旱救灾措施的落实; (5)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管理和抗旱资金的分配工作; (6)处理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3.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县直有关部门职责
抗旱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在县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各有关部门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及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是:
县气象局:(1)要加强对当地灾情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开展对灾害性天气趋势的分析、预测,按时向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气象预报,降雨实况和土壤墒情等有关资料,并提供抗旱建议和意见。(2)负责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县水利局:(1)协调防旱抗旱工作,负责水工程调度,统一合理调配抗旱水源,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要加强全县水源工程管理,做好水源的科学调度并制定抗旱应急调水方案,组织和指导群众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2)筹集抗旱物资、抗旱经费并做好抗旱物资及抗旱补助经费的调配工作。(3)组建抗旱服务组织,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深入旱区,指导和帮助群众开辟抗旱水源、维修或安装抗旱机具,积极开展抗旱工作。(4)安排水政执法人员,深入旱区依法调处水事事件,调解水事纠纷,维护水事秩序;
县农业局:(1)负责提供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并及时掌握全县农作物受旱、受灾损失情况;(2)及时制定作物因旱改种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3)安排技术人员及时深入旱区,指导群众采取科学灌溉措施,推广旱作农业技术;(4)帮助群众灾后恢复生产,负责灾区农业生产所需种子、农资的调拨与供应、技术指导等;
县林业局、县畜牧水产局: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抗旱工作,负责灾区林、牧、渔业抗灾救灾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县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全县干旱成灾情况、群众生活、生产困难情况,负责灾民的生活安排、救济,负责救灾经费、救灾物资的筹集、管理和发放;
柳江供电有限公司:要切实做好抗旱供用电安全保障工作,保证抗旱、救灾用电的优先供应;
广西区电信公司柳江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江分公司:要确保通讯畅通(包括有线、无线通讯),确保旱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协调安排抗旱工程项目、资金的筹措和及时到位,并监督使用情况;
县卫生局:出现旱灾后要加强受影响地区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工作,负责灾区疾病防治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医疗卫生队赴灾区巡医问诊,负责灾区防疫消毒指导,救治伤病员等工作;
县公安局:主要负责做好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抗旱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抗灾、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广播电视局: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及时报道发生的旱情灾情,宣传抗旱方针政策和动态;
县统计局:协同农业、民政部门以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旱灾的调查、核实、统计、上报工作;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其他各有关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根据县指挥部的抗旱指令积极地、无条件地投入抗旱减灾各项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抗旱救灾任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柳江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