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3、水浅而舟大也。

?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5、吾恂恂而起。

? 6、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 7、腥臊恶臭而伤腹胃。

3、则

? 1、年十岁,则颂古文。 ? 2、民贫则奸邪生。

? 3、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 4、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5、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对比

? “入楚则盗” ? “入楚而盗”

4、以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命子封率车五百乘以伐京。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以”介词和连词用法分辨

? 1、“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

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

? 2、当介词“以”的宾语省略时,往往与连词“以”不易分辨。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

5虽 然 虽然 然而 然则

? (一)虽

? 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即使”、“纵然”。 ? 例见教材189页39、40 ? (二)然

? 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

? 1、连接段与段,表示上一层与下层之间的转折关系。 ? 2、用在分句与分句之间,表示复句中的转折关系。 ? 例子见教材192页15、16

46

? 表是承接,相当于现代汉语“那么就”“就”。 ? 例子见教材192页11 ? (三)虽然

? 这个结构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 ? 例子见教材193页21 ? (四)然而

? 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 ? 例子见教材193页17 ? (五)然则

? “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例子见教材192页13、14

语气词

? 一、句尾语气词 ? 1、也 ? 2、矣

? 3、乎、与(欤)、邪(耶) ? 4、哉

? 5、句尾语气词连用 ?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 1、夫

? 2、惟(维、唯) ? 3、其 ? 4、也

? 三、词头、词尾 ? 1、有 ? 2、其 ? 3、言、于、薄 ? 4、然、如、尔、若

?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 虽杀臣,不能绝也。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7

? 鸡既鸣矣。 ? 甚矣,汝之不惠。 ?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年几何矣?

乎、与(欤)、邪(耶)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楚归晋知罃 一、簡介

? 《楚歸晉知罃》選自《左傳?¤成公三年》。

? 魯宣公十二年(BC597年)晉楚邲(在今河南鄭州市東部)之戰時,晉俘虜了楚莊王的兒子榖臣,射死了襄老;楚俘

虜了荀首的兒子知罃。此後,荀首被提拔為晉國的中軍副統帥。BC588年晉要求用榖臣和襄老的屍體換回知罃,楚王答應了。本文記載了知罃臨走時和楚王的談話,表現了知罃忠君愛國、對楚王不卑不亢的精神。

二、串讲

? 楚歸晉知罃

歸:动词,使动用法,这里可意译为送还。 知罃:晋国人,其父荀首被封于知,于是以邑为氏。

晉人歸楚公子榖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 公子榖臣:楚莊王的兒子。 ? 連尹:官職名稱,是楚國主射之官。 ? 襄老:楚臣。

? 以求知罃:用他們來交換知罃。以後省略了“之”。 ? 求:求得,在這裏是換取的意思。 ? 翻译:

? 晋人把楚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拿这个来要求换回知罃。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 於是:在這時候。於: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這?±。

? 佐中軍:為中軍副元帥。中軍:古代出師分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主帥親率中軍。 ? 佐:名詞,副的。名詞活用為動詞。 ? 許:答應,同意。 ? 之:代詞,這(件事)。

48

? 翻译:

? 当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是中军的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王:指楚共王。

子:名詞,對男子的尊稱,相當於代詞?°您?±。 其:表示推測的語氣(副)詞。

怨:《說文、心部》:?°怨,恚也。?±《廣雅、釋詁四》:?°怨,恨也。?±《孟子、梁惠王上》:?°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於心與??±後詞義減輕,引申為不滿意、責備。

? 翻译:

? 楚王送别知罃时说:“您可能怨恨我吧?”

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

? 治戎:整治軍備,指進行戰爭。這裏以治戎代替進行戰爭,是一種外交辭令。 ? 不才:不中用,沒能耐。 ? 任:職務。

? 以為俘馘:因此做了俘虜。

? 俘:《说文、人部》:俘,军所获也。从人,孚声。?±指战争中所捕获的敌方人员。

? 馘:《说文耳部》:馘,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馘,聝或从首本作聝,异体做馘±。本义是割取敌方战死者的左

耳。

? 俘馘:连用统指俘虜。 单用则有区别,一指生俘者,一指战死者。

? 勝:擔當得起。今簡化為胜,胜、勝原是不同的兩個字。

? 胜:《說文、肉部》:胜,犬膏臭也。一曰不熟也。從月(肉)生聲。

? 勝:《說文、力部》:勝,任也。謂能夠承擔,禁得起。《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不勝杯杓 ,由此義引申為盡的意

思。《孟子、公孫醜上》: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曰勝。由勝任義又引申為勝利,與負相對。《孫子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由勝利又引申指勝過、超過。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 翻译:

? 知罃回答说:“两国整治军旅,下臣没有才能,但当不起那样的职务,因而成为俘虏。

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

? 執事:辦事的人,實指楚共王,以?°執事?±代君王這是當時在外交上的一種客氣話。

? 釁鼓:古代的一種祭禮,把牲口的血(或俘虜的血)塗在鐘鼓上,用來祭天地鬼神;這裏借指殺掉(知罃自己)。 ? 執事不以釁鼓:您沒有把我的血塗在鐘鼓上做祭祀用。

? 使歸即戮:讓(我)回到(晉國去)接受殺戮。即:動詞,就。?°即戮?±就戮,接受殺戮。 ? 惠:恩惠。

? 翻译:

? 您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让我回国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

49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王曰:“然則德我乎?”

實:副詞,表確實,的確。

又誰敢怨:又敢怨誰呢?“誰敢怨”,是疑問代詞“誰”做賓語,前置,意思是“敢怨誰”。下面的“誰敢德”,同此句的結構。 然則:这样,那么。 德:用如动词,感恩德。

? 翻译:

?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感激我吗?”

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 圖:圖謀,考慮。为222打算。 ? 社稷:國家。 ? 紓:緩和、解除。 ? 懲:懲戒、抑制。 ? 忿:怒氣;怨恨的情緒。 ? 宥:寬恕,原諒。

兩釋累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

? 釋:釋放。

? 累囚:被捆綁的囚犯,指俘虜。 ? 成:成全。好:友好。 ? 與:參與。 ? 及:趕上。

? 其:加強反問的語氣詞。 ? 其誰敢德:要我感謝誰呢?

翻译:

? 知罃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希望百姓得到解脱,各自克制愤怒来互相谅解,两国都释放被俘的人员来成

全友好。两国友好,并不是为了下臣,又敢感激谁?”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 何以:即“以何”,用什麼。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前置。 ? 報:報答

? 任:擔當。臣不任受怨:我不能承受怨恨。君亦不任受德:您也不能承受感激。 ? 不知所報:不知道要報答什麼。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5)在线全文阅读。

古代汉语(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9979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