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汉语(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6-0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B.颖考叔为颖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 C.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韩非子·解老》) ? D.今之争也,非鄙也,财寡也。(《韩非子·五蠹》) ? E.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 6.下列句子中,属于(或含有)判断句的是( )。 ? A.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C.客有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韩非子·说林上》) ? D.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E.子诚齐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 7.下列句子中,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句子是( )。 ? A.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 B.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 C.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晁错《论贵粟疏》)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E.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 8.在下列句子中,用了判断词的句子是( )。 ?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 B.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C.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 D.枯即是荣,荣即是枯。(范缜《神灭论》) ? E.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三、填空题

?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一句属于 句式。 ? 四、判断对错

?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句中“乃”是古汉语中特殊判断词,相当于判断词“是”。( ) ? 五、简答题

? 1.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 2、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 ? 答: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三种表示方法: ? (一)用虚词“者”、“也”相呼应表示。 ? (二)用副词表示。 ? (三)用判断词“是”表示。

被动句

?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的

11

构成及各种类型。

?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应放在被动句的辨认以及各种被动句式的区别上。 ? 【教学要求】要求结合精读文选的被动句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一、什么是被动句

?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类型 ,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 ? 1、主动句 ? “季氏将伐颛臾。” ? 2、被动句

?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 (一)意念被动句

? ①“蔓草尤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③“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④“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如何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还是意念被动句。

? (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 ? 如“蔓草犹不可除”。

? (2)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

语,也补不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 如“文王拘”“屈原放逐”。

?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

的。

? 如:“孙子膑脚”

? 提问:“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被动句)是不是都是被动句式? ? ①“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例。” ? ②“蜘蛛结网,蜚虫过之,或脱或获。 ?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②“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 ③“郗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④“(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⑤“是以好恶见则下有因,而人主惑矣。” ? ⑥“任智则君欺”(任智:任用智者) ? 提问:“于”字本身表示不表示被动意义? ? ⑦“(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12

? ⑧“纵有姊妹,以医幸王太后。”

?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藤文公上) ? ②“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

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二)语法被动句

? 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1、“为”字句

? (1)“为+及物动词”,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 (2) “为+施事者+动词”: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 (3)“为+施事者+所+动词”。 ?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 提问:介词“为”和介词“于”在表示被动意义上有何不同?

2、“见”字句

? (1)“见+及物动词” ? “人皆以见侮为辱。”

?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2)“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被”字句

? “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 “亮子被苏峻害。”

13

? “(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 ? “光被四表。”

?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双宾语 一、什么是双宾语

? 所谓双宾语,是指有的动词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依次紧接动词之后,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关涉到的人和事物。 ? 如:

? 1、“公赐之食。”

? —“之”、“食”是动词“赐”的宾语。 ? 2、“公语之故”。

? ——“之”、“故”是动词“语”的宾语。 ? 3、此所谓“藉寇兵而齑盗粮。”

? ——这正符合人们所说的“借给贼寇武器,送给强盗粮食”那句话。 ? “寇”“盗”是指人的,分别是动词“藉”“齑”的间接(近)宾语; ? “兵”“粮”是指物的,分别是动词“藉” “齑”的直接(远)宾语。

? 一般情况下,第一宾语指人,靠近动词,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称近宾语或间接宾语; ? 第二宾语指物,离动词远,但直接接受动作的支配,称远宾语或直接宾语。 ? 1、重为之礼而归之。

? ——谓语动词是“为”。“之”指知罃,间接宾语。“礼”是直接宾语。 ? 2、无生民心

? ——间接宾语是“民”,为使动对象宾语。直接宾语是“心”。

上古汉语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 1、“鉁兄之臂而夺之食。”

? ——“扭转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事物。” ? “兄之臂”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现汉“的”。

? “夺之食”的“之”是代词,指代“兄”,是“夺食”的对象,是间接宾语 。 ? “夺之食”不等于“夺其食”, ? 2、“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

? ——“上天生了百姓又给他们立了国君,让他统治他们。” ? “之”指人,是间接宾语;

? “君”虽然指人,然而是直接受事者,是直接宾语。

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位置

? A、一般情况下指人的间接宾语紧接在动词后,指物的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后。 ? ①“不如早为之所。”

14

? ——“之”间接宾语,“所”直接宾语 ? ②“吾不忍为之民也。”

? ——“之”间接宾语,“民”直接宾语

“问”字

? 1、孟武子问孝

? 2、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 3、仲弓问子桑伯子。 ? 4、或问子产

?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 6、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 7、伯牛有疾,子问之。 ? 8、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

? ——“用兵”是“问”的直接宾语,“孙子”是“问”的间接宾语。

? B、有时,把指物的直接宾语放在前面,指人的间接宾语放在后面。 ? ①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缻秦王,以相娱乐。” ? ②又献玉斗范增。

? ——间接宾语“秦王”、“范增”。直接宾语“缻”、“玉斗”

? 代词“之”如果是指物或相当于指物的直接宾语,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交换位置,而紧接动词之后。? ③窃马而献之子常 。

? ——间接宾语“子常”,楚国大臣,直接宾语“之”,指马。 ? ④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 ——间接宾语“太宰嚭”,直接宾语“之”,指代美女八人。

? 间接宾语有时用“之”代替。这时候就要注意把直接宾语“之”和间接宾语“之”加以区别。 ? ④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间接宾语“之”指虢公,直接宾语“爵”,指酒器。 ? ⑤晋饥,秦输之粟。――间接宾语“之”指晋,直接宾语“粟”。

? C、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如果有前置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在动词前面。 ? 如:

?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 ——“吾”是动词“假”的间接宾语;“道”是直接宾语。

双宾语可以换成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 1、用介词“以”介进直接宾语,把它提置述语之前,使它变成一个介词结构做述语的状语。 ?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2、用介词“以”“于”介进直接宾语置于述语之后做补语。如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古代汉语(3)在线全文阅读。

古代汉语(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109979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