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通谋意思表示及其法律后果
【摘要】 虚伪通谋意思表示(或称虚伪表示、虚假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中的特有概念,是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瑕疵中故意不一致的一种情形。针对虚伪通谋意思表示所反映的客观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大陆法系各国都作了相应规定,但不尽相同。此中存有诸多疑问和分歧,既源于民法理论背景的差异,也因为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诚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是民族精神、民族特征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带有一个民族鲜明的特色。
学者论及虚伪通谋意思表示,常以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法律为例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国家同采潘德克顿法学派五编制的民法立法体例,法律思想融合度较高,对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规定也十分相近。我国自清末以来,不断向大陆法系靠近,尤其民国时期立法更是如此。虽新中国成立后也受到苏联的影响,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大陆法系的制度、思想并不陌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逐渐摆脱苏联影响,对大陆法系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斐然。本文也将就上述国家关于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规定比较研究。同属大陆法系的法国对虚伪通谋所指向的行为的规定与以上国家、地区不同,但同样颇具启示意义,本文将通过介绍法国民法中的“舞弊理论”阐述其对这一现象的独特规制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德国、法国、苏联及我国台湾地区对虚伪通谋行为不同规定的比较讨论,分析我国现行民法相关规定并剖析其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可行的立法建议,使之更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国情民情。
【关键词】 虚伪通谋;比较研究;舞弊理论;立法缺陷与建议
1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and
its legal force
Abstract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or hypocrisy, false behavior) is a unique concept in the civil law of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which is one kind of deliberate variance between intention and expression of juristic act.
For the objective behavior and legal consequences which is reflected by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civil law countries have made the different provisions.It’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Savigny once said: The law is the refle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identity and common consciousness with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cholars have always made comparative researches among Germany,Japa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a’s legal system is getting close to the civil law. Though affected by Soviet Union, china is no stranger to the system and thought of civil law, and has deepened the study of i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will compare the provision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untries on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meanwhile introduce the \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over the different provisions about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in civil law of Germany, France, the Soviet union and Taiwan area ,analyzing the present civil law provision of China and its shortage,trying to provide possible legislation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correspondent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ople’s concept of law.
Key words: Disingenuous Conspired; Representation Fraud Theory;Comparative Study;Legislation Suggestions
2
目录
前言...............................................4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4 (二)现有文献综述.................................4 一、五编制民法立法模式中的虚伪通谋意思表示.........6 (一)、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内涵界定..................6 (二)、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法律后果..................7 1、讨论的背景...................................7 2、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8 3、隐藏行为的法律效力...........................10 二、法国民法典中的舞弊行为及其理论.................10 (一)、舞弊理论概述...............................10 1、舞弊的定义..................................11 2、舞弊的构成要件 ............................12 3、舞弊的效力..................................16 三、两种立法例的比较...............................17 (一)两种立法例采取的视角不同...................17 (二)两种规定在各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18 (三)行为在当事人之间的效力不同.................18 (四)整体功能上的一致...........................19 四、我国民法对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规定...............20 (一)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20 (二)苏联民法对我国立法的影响...................22 (三)理论和实务界遇到的困难.....................23 (四)可行的立法建议——两种立法模式的选择.......24 五、结论...........................................26 参考文献...........................................27 致谢...............................................28
3
前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自2009年《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我国民法的体系大厦已经建构完成,民法典的制定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其中诸多疑难问题在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尚未达成一致见解,虚伪通谋意思表示即是其中之一。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上对虚伪通谋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效力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但有关于“恶意通谋”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这两个概念与传统民法上虚伪通谋有何关系,国内学者争论不已,至今无定论,而司法实践中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不成熟的立法对司法实务的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当事人利益的目的。因而,极有必要加紧对国外民法相关制度的研究,以期借鉴其相对成熟的立法做法,完善我国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规定。
我国民法体系总体上属于传统大陆民法法系德国式立法模式,因而首先应当考虑借鉴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立法;法国民法典虽与我国立法体系有较大差别,但其中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仍对我国有较大启示意义,应尽快弥补对它研究的缺失。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国家、地区立法的研究,对我国民法典在虚伪通谋意思表示方面的规定作出可行的立法建议。 (二)现有文献综述
对虚伪通谋意思表示,包括其具体分类和相应的法律后果等,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做过研究,但单独的著述并不多,大多散见于各国民法总论的著作中,如卡尔?拉伦茨先生所著《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王泽鉴先生的《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林诚二先生的《民法总则》(法律出版社 2008年版),三位学者对虚伪通谋行为的认识和态度相似;苏联法学家B.T.斯米尔诺夫等所著《苏联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及雅克?盖斯坦和古勒?古博合著的《法国民法总论》(法律出
4
版社 2004年版)则分别从不同的国家现实状况和各自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对虚伪通谋的理解。尤其是《法国民法总论》一书中所介绍的“舞弊理论”(La fraud)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国内论著也多将其置于民法总论中一笔带过,如郭明瑞教授主编的《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两部论著均对国外的著述有所借鉴,但未作出更深刻的剖析。国内论文方面,详细阐述和分析虚伪通谋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论文也较为有限,如王焜博士的《民法上的虚像——一个类型化的分析视角》(《学术研究》 2006年08期)、崔聪聪博士等著《故意的意思表示不一致之比较》(《社会科学家》2008年09期)、万中亮的《论虚伪意思表示的类型》(2005年)、郭平宜先生《论故意非真实意思表示》(《河北法学》2008年第 9期)等。此外,对我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有一部分学者论及,如朱建农教授的《论民法上恶意串通的效力》(《当代法学》2007),马红梅女士的《浅析我国民法上的虚伪意思表示》(《法制与社会》2008),刘璐女士的《恶意串通行为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等。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虚伪通谋意思表示及其法律后果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