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
的可能也比较大,这样也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资本利得。此外就是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之下,利率低到让所有人都认为它会在未来上升,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变得无限大,以致于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导致利率的进一步下降。这便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然而这种情况是否真的存在,经济学家们有着广泛的争论。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将上面的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所说的货币需求是指的实际的货币需求而不是名义货币需求。他认为人们在持有多少货币时,是由货币可以购买到多少商品决定的,而不是其面值的大小。所以实际货币需求为名义货币需求除以价格水平,即:M/P表示。
凯恩斯将与实际收入成正比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归纳在一起,称为L1,它随实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即
L1=L1(Y),dL1/dY>0
将受利率影响的投机性需求称为L2,它与利率成反比,即
L2=L(i),dL2/dY<0
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就得到了货币需求函数: M/P=L1(Y)+L(i)
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加入进来是凯恩斯这一理论的最大创举。在之前的传统货币理论,要么是完全否定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如现金交易说),要么也只是模糊的提到利率可能发生的作用(如现金余额说)。凯恩斯则将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做为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支点,并以此来抨击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由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因此得出一系列与货币数量论相左的结论: 首先,货币需求不是稳定的。由于市场利率有较大的波动,所以人们对货币这种资产的需求也是会随之受影响的,再者,由于人们对安全利率的看法也是会不断的改变,所以货币需求函数自身也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人们对安全水准变化而位移。因此,货币需求不但是不稳定的,而且是难以预测的。
其次,在货币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之下,货币流通速度也将会有较大的波动,即: V=PY/M=Y/L1(Y)+L2(i)
最后,当货币流通速度很大的时候,货币量与名义收入之间是没有稳定的关系的,因而名义收入由货币量决定的货币数量论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当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从而实际货币需求上升,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样货币攻击的增加量可以被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抵消,从而对名义收入没有影响。更进一步,虽然在货币流通
5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
速度不稳定的时候,交易方程式是随时都成立的,但其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也是凯恩斯摒弃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述分析中,一个核心点便是货币需求对于利率是否敏感,就关于这一问题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50年代之后,一批受凯恩斯影响的经济学家对他所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动机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修正了凯恩斯理论中一些明显与现实不符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这些新发展的理论模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影响。 1.交易性需求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之中,将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假定为主要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没有关系。早在4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和詹姆斯托宾各自发展了相似的理论模型,证明了交易性需求也是受到利率影响的,他们的模型的合称为鲍莫尔-托宾模型。
假定消费者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有一定量的收入Y,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平均的花出去,消费者可以再获得收入之后,全部以货币的形式持有,然后均匀的花出去,知道末期全部花完,这样他的平均持有额就围Y/2。由于持有货币是没有利息收入的,如果利息为i的话,所以他的利息损失为Yi/2。
另一种情况,消费者为了获得利息收入,会将一部分货币购买生息资产。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会讲所有的货币购买生息资产,直到消费发生的时候再将它卖出,获得货币,但如此一来,卖出的数量会很大,每一次都需要时间,精力和手续费等等的成本,这些就构成了生息资产交易的成本,消费者的利息收入可能会不够支付交易成本。
因此消费者需要在利息收入和交易成本之间做出一个权衡,以确保利益最大化。假定消费者以全部收入Y持有债券,然后定期出售K数量的债券从而获得所需货币,那么债券出售的次数为Y/K,交易成本则为bY/K,同时平均货币的持有额为K/2,损失的利息收入为iK/2。所以此时消费者的总成本为C:
C=bY/K+iY/2
通过对上式子求关于K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 ?c/?k??b?Y/KK?i/2?0 最后推导出交易性需求货币平均持有额:
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
L=K/2=2bY/i/2
上式便是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它表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随收入Y和债券b成正向变化,与利率i成反向变化。
(二)预防性需求
惠伦等经济学家,根据和鲍莫尔——托宾模型大致相同的思路,也得出了预防性需求也和利率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和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相似,人们持有预防性需求也是为了避免流动性不足,当净支出大于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情况下,个人或者企业要么设法贷款,要么变卖手中的非流动性资产获得资金,若两者都不能获得足够的资金,那么便会陷入破产的境地。为方便讨论,我们将流动性不足造成的损失射为b。接下来就是估计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概率,按照惠伦的方法,假设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净支出X遵循某一随机分布,切均值为0,方差为S^2,企业或个人所持有的预防性货币余额为L,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就可知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概率P将满足:
S^2《X?0》L P{}L
S^2保守估算,将流动性不足的概率估计为L。如此一来,企业和个人因流动性不足S^2造成的损失的预期值为L?b。另一方面,持有预防性余额的利息损失是和预防性余
额成正比的,它等于L?i。所以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会选择成本最小的预防性货币余额持有量:
S^2 C=i?L+L?b
求关于L的一阶导数,令其为零:
?C2S^2?i??b?0?CL
从而得到最有预防性余额持有量:
2bS^2i L=
7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
这个式子便是惠伦的结果。
由于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和交易性需求都是和利率相关的,同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也和利率有这紧密的联系,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被发展为:
M?L?Y,i?P
(三)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对于投机性需求的研究方法开拓了经济学家们的视野,但是其分析方法过于单一,使理论并不能完全吻合现实,因为按照凯恩斯的假设,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选择仅仅取决于它们的预期报酬率,那么除非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两者的预期报酬率是相等的,不然人们要么是持有债券要么是全部持有货币,然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为了填补这一不足,詹姆斯托宾将马克维茨等人开创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引进到货币需求的分析中来,从人使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
托宾假设,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的组合有多种不同的选择,用来分配自己的财富。人们在不同的资产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其预期报酬率,而且必须考虑到它们的风险。对于一个风险规避者来说,他总希望在既定的风险下实现预期报酬率最大化,也就是说任何的风险增加都必须以更高的预期报酬率最为回报,这样才有吸如图所示
引力,投资者对风险和预期报酬率之间的权衡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8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
上图表示,要使风险规避者对不同的资产感到无差异,那么其中一个风险较大的组合必须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率,此图还表明随着风险的增加,预期报酬率也越来越大作为对风险增长的补偿。
当我们有了无差异曲线之后,还需要有投资者的可选择集合,才能得到均衡点。假设投资者全部以债券的形式持有其财富,其预期报酬率为?·,风险为?·,那么当他选择以a(01)的比例来持有债券,则持有货币为(1-a),此时,资产组合的预期报酬率?=a?·,风险为?=a?·,因此就有:
?· ?=?·?
这表明资产组合的预期报酬率和风险是是成线性关系的。这样的话
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条从原点
如上图所示原点代表投资者完全以货币形式持有其 财富,C点代表豆子这完全以债券形式持有财富,从而达到最大收益和最大风险,O和C之间则代表了不同的资产组合所代表的预期报酬率和风险。
把无差异曲线和投资者选择集合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得到最优的货币,债券组合P。
这样就克服了凯恩斯模型中要么持有债券,要么只持有货币的局限性。此图同样
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比较分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