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初2014级历史备课组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问题:1、按照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进行排序,依次应为: 2、图一反映的是四大发明中的哪一种发明?在唐朝时采用的是什么技术?其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是什么发明?它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东汉谁又改进了这种技术,制成了“蔡侯纸”? 4、世界上最早指示南北方向的仪器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用于航海事业?什么时候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5、火药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军事?什么时候广泛用于军事?
左边两幅图片是中国古代的史学成就。请回答:
探究二
1、 图五著作的作者是谁?它记载了什么时候的历史?
图五 图六
2、 图六著作的作者是谁?它记载了什么时候的历史?
【课堂自测】1、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 )A.300年 B.400年 C.800年 D.1000年 2、推测一下谁最有可能使用突火枪( ) A.蒙恬 B.孙武 C.卫青 D.岳飞
3、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其标志性成就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的广泛使用
4、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印刷术 ④造纸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下列不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 “瓦子” D.火器 6、西方学者谢和耐说:“直至18世纪中叶,在中国刊印的书籍比在世界上其余地方所印刷的总数还要多。”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古代哪一技术的发明和普及(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7、两宋绘画特色是( )A.山水画开始出现B.宗教画占主导C.人物、花鸟画占主导D.风俗画的出现增多 8、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 )①苏轼②辛弃疾③李清照④柳永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张择端 B、吴道子 C、苏轼 D米芾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指东西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应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打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材料四 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用它来看风水。”
读后请回答:(1)我国古代所奉献于人类的四大发明是 、 、 、 。
- 16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初2014级历史备课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南和指南针所发挥的作用。
(3)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材料中提到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发展状况怎样?
(4)材料四中鲁迅先生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11、阅读下列材料: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写这部书,作者前后用了19年,仅采用的资料就达到300种,连草稿也没有一个字写的潦草。
请回答:(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部书?谁主持编写的?哪个朝代的人? (2)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根据材料,说一说该书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该书作者和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他写有哪部史学巨著?
12、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回答:(1)上述材料摘自哪首词?作者是谁?该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与材料词风相同的南宋词人是谁?与材料词风不同的南宋词人是谁?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理解 【知识梳理】 *1.1368年, (人名)在 (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 。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明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 (1)地方:废 ,设 ,分管 、 、 。 (2)中央:废 ,撤 ,权分六部。 (3)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4)设特务机构── ,由皇帝直接负责。 (5)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①命题范围: ;②文体 ;③评价: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考官有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但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研究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3、靖难之役 (1)原因: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众多子孙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授予军事大权。 ②明太祖死后,建文帝实行削藩。 (2)性质: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3)结果:燕王 胜利。 4、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 (1)迁都北京。①时间: 年。②目的: 。 (2)继续执行 政策。 - 17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初2014级历史备课组 (3)设特务机构 ,由宦官直接统领。(东厂与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合作探究】
问题:1.左边图一的人物是谁?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哪一
个朝代?建立的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
2.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
图一 图二
【课堂自测】
1、明朝时,掌管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 A.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2、废除丞相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过程,类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赵匡胤C.隋文帝杨坚D.明太祖朱元璋 4、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B.设六部分理朝政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 5、阅读下列材料: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 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学生掌握有困难。
【知识梳理】
*1.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派遣 下西洋。
(3)经过: 年—— 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 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 等到浙东沿海抗倭。 (3)过程:戚继光组建 “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 (4)结果: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5)胜利原因: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积极配合;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智慧才能。 3、葡萄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 18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初2014级历史备课组
(1)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 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
问题:1.图一的人物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你觉得为什
么六百年后的今天,他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
的影响与启示。)
图一 图二
2.图二的人物又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课堂自测】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 19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案 初2014级历史备课组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习目标】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清朝的建立及统一,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学习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学习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知识梳理】
一、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
1.明朝前期,女真属 管辖。明朝后期, 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 ,史称 。努尔哈赤迁都 ,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 。 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 ,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年,清军入关,迁都 ,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时间: 目的:
职责: 标志:
2.大兴文字狱。 时间: 目的:
后果: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从图一和图二可以发现清朝的政治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有哪些表现形式?请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图一 图二
探究二: 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历史上的秦朝、
主要措施 汉朝、明朝和清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分别实行了哪些措施,名称 秦朝 完成表格:
汉朝 【课堂自测】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
明朝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康熙帝 D.乾隆帝
2、清朝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清朝 A.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 B.设六部 C.军机处的设置 D.内阁的设置 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 ②金 ③后金 ④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阅读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代史学家 赵翼 请回答:(1)材料中的“军机大臣”是什么机构中的办事大臣?(2)这一机构何时创立?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一机构的创设有何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查嗣庭被押回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 20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七年级下期历史学案(全套)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