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代文论(9)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8-3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苏轼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持征,要做到?辞达?,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3.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表现与审美风格

?自然?是苏轼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他提倡自然为文的创作方法,祟尚平淡的艺术风格,反对华艳不实的文风。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自评文》)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评韩柳集》)

苏轼倡导?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邪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滑后》) 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自然之清丽也。(《跋蒲传正燕公山水》) 4.传神论

形神之论古已有之。苏轼将这一命题引入文学领域,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形神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同一律,天工与清新。……这里集中体现了他对?神似?的追求。结合苏轼的其它有关论述可知,苏轼所谓的?神?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轼否定形似,而是强调不能拘泥于形似。

5.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与?物化?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送参寥师》)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苏轼认为,文艺创作必须要进入?虚静?与?物化?心境才能排除外在干扰,进入创作至境。

5.论诗与其他艺术门类之关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天烟雨图》)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注意到文学与绘画、书法艺术之间的会通性 五、黄庭坚的文论思想 (一)黄庭坚其人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曾官校书郎、著作郎。擅长文章、诗词、书法。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于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六十九卷。《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有传。 (二)黄庭坚的文论思想

1.诗品与人品合一、温柔敦厚为上

叔夜此诗豪壮清丽,无一点尘俗气,凡学作诗者在可在成诵在心,想见其人。虽沈于世故者,暂而揽其余芳,便可扑去面上三斗俗尘矣。何况深其义味者乎!故书以付榎(jiǎ),可与诸郎诵取,时时讽咏以洗心忘倦。(《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

2.?点铁成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点铁成金即以故为新,?铁?点化成为?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师古读书;其二,?陶冶万物?。 六、《论词》与李清照的词学理论 (一)李清照其人其文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李格非女,嫁赵明诚。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少年时即有才名,善诗文,能书画,通晓金石,而尤以词闻名于世。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五有《易安居士事辑》。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已失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漱玉词》一卷,《漱玉集》五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二)《词论》的基本内容

《词论》作为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且是我国妇女作的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其学术地位是应予特别重视的。

一是对唐五代以来词史的简要回顾。《词论》首先梳理了自唐五代以迄北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李清照认为,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其一是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其二是北宋时期。

二是?别是一家?说。要求维护词的本色传统,规范词的体制,保持词体的独立性,强化词的美学内涵,其内容包括:情志纯正;语言典雅;结构完整;协音合律;合理修辞。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词论》)

李清照所论之词是?歌词?,是有别于诗、文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别是一家?是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词体独立文学地位的开拓性创举,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张戒与《岁寒堂诗话》 (一)张戒简介

张戒,字定复,一字定夫,生卒年不详,宋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南宋绍兴间,官国子监丞、司农少卿等职。论事切直,后因反对与金议和,被劾革职。他不以诗名而善于论诗,有《岁寒堂诗话》二卷。

(二)《岁寒堂诗话》中的文论思想 1.?言志?为本,咏物为工

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

张戒主张?言志?的同时,并不反对?咏物?,而是要求?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夭成,不可复及?,即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妙造自然。 2.反对苏、黄习气

张戒是南宋初年第一个站出来批评苏、黄诗风的人。他提出学诗要选择师法对象。只有向第一流的诗人学习,才能写出好诗。为此,他把历代诗歌分为五等:?国朝诸人诗为一等,唐人诗为一等,六朝诗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两汉为一等,《风》《骚》为一等,学者须以次参究,盈科而后进,可也。?张戒不仅从师法对象上反对苏、黄,还直接批判苏、黄习: 《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段师教康昆仑琵琶,且遣不近乐器十余年,忘其故态,学诗亦然。苏、黄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唐人诗。唐人声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六朝诗。镌刻之习气净尽,始可以论曹、刘、李、杜诗。 八、严羽与《沧浪诗话》 (一)严羽其人

严羽(1192?—1245?),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隐居不仕。与同族严参、严仁,皆有诗才,时号?三严?。关于严羽的生平事迹,《宋史》无传,其他文献也少有记载。其著述后人编为《沧浪先生吟卷》行世,包括《沧浪诗话》一卷,诗二卷。《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也是宋代文论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其中,《诗辨》 是贯穿全书的纲领。

(二)严羽的文论思想 1.提出?别材别趣?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

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别材?、?别趣?,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的题材(?材?并非才能之意),不同于书本的知识、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严羽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禅宗所说的?道由心悟?,说的是对佛理的领悟要靠心领神会,而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严羽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3.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所谓?入门须正?,是指学诗者在选择师法对象时,一定要选一个?正门道?的老师。所谓?立志须高?,是指学诗者在选择师法对象时,一定要选一个?高水平?的老师。严羽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说自有其合理因素,但囿于门户之见,则有失偏颇。 (三)严羽的贡献与不足

严羽从审美角度探索诗歌规律,提出?别材?、?别趣?、?熟参?、?妙悟?、?以识为主?等理论命题,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持征及创作、欣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所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师法对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它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大大提高、丰富了我国古代诗学审美理论,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待征及思维特征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羽论诗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并往往能击中要害。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古代文论(9)在线全文阅读。

古代文论(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7048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