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三十卷,除《文选》外其多亡佚。《梁书》卷八及《南史》卷五十三有传。
(二)《文选》与《文选序》
《文选》是昭明太子萧统选编的诗文集,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古代诗文总集,其选择范围自周秦,迄齐梁,凡一百三十余人,七百余篇诗文,是我国选本批评的代表。唐高宗时李善为之作注,即?李善注?,并将原书三十卷析为六十卷,唐玄宗朝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为之作注,称?五臣注?,南宋后两种注本合刻,即?六臣注文选?,后研究者众多,著述宏富,并形成研究《文选》的专门学问——?选学?,至今仍属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文选序》对文学的性质、体式与选文标准都有论及,是解读《文选》的入口。
文选序 [梁]萧统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所谓坐狙丘,议稷下,仲连之却秦军,食其之下齐国,留侯之发八难,曲逆之吐六奇,盖乃事美一时,语流千载,概见坟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於深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远自周室,迄于圣代,都为三十卷,名曰《文选》云耳。 (三)《文选序》主要文论思想 1.揭示?文?之起源与发展; 2.明确的文体意识;
文体溯源、涉及三十余种文体且将文章与经史子分开 3.选文标准 审美性的强调
4.对文章审美特征的明确认知。
?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汉代文论有何主要特征?
2. 《毛诗序》中有哪些主要文论思想? 3.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何内涵。 4.简述王充的文论思想。
第五讲 唐代文论
一、唐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一)社会大一统、国力强盛 (二)儒释道的并立与融合
(三)各体文学繁荣,尤以诗文成就最高。 二、唐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与前后繁荣兴盛的魏晋南北朝及宋代文论相比较,唐代文论出现历史性低谷,呈现出与唐代文化很不协调的相对落后的态势,于魏晋六朝之后表现为?马鞍形?。 (一)重在论诗
(二)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三)与佛教,道教思想有紧密联系 三、陈子昂的文论思想
(一)陈子昂及其文学、文论成就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曾任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唐代著名诗人与文论家,杜甫《陈拾遗故宅》诗云:?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荐士》亦言?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陈子昂在文论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是提出?兴寄说?与?风骨说?,其中,《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文论思想的纲领。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兴寄:强调文学作品要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审美形象。
风骨:针对齐梁文风而言,要求文学作品须表现政治豪情与理想抱负,同时不能拘泥于辞藻堆砌,要有意蕴丰富的艺术形象 四、杜甫及《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中心论题是如何对待和继承文学遗产。前三者是对廋信、初唐四杰诗歌的评论,后三首是继承优秀文学遗产的态度。其文论思想主要有:
(一)具体分析、客观评价六朝以来的作家作品;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二) (二)提倡广泛吸收学习前人的文化遗产: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三)崇尚壮美诗风 五、皎然及《诗式》 (一)皎然其人
皎然,原名谢清昼,人称昼上人。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人。大约生于唐开元初,卒于贞元末。童年时即出家为僧,善为诗。有《杼山集》,后又名为《皎然集》,流传至今。皎然的诗学论著有《诗式》和《诗议》,《诗式》今存,《诗议》则佚,今仅存佚文数十则,见于《文镜秘府》所引。
(二)《诗式》其书
《诗式》有五卷,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其他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式,故书名《诗式》。
《诗式》的诗论要而言之,约有二端,即五格和十九体。五格即将诗分为五等,乃《诗品》分品论诗之余绪。十九体中,高、逸、闲、达、静、远六体,明显带有隐逸出世思想,而这六体又是十九体中所选作品最多的,显示出皎然的偏好。
(三)皎然的文论思想 1.论诗教
皎然论诗,重视诗教,《诗式序》云?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虽非圣功,妙均于圣?,编撰《诗式》的目的是?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2.论诗境
对诗歌意境深入、精辟的阐述是皎然诗论最重要的贡献。皎然是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奠基人,其意境说开创了我国诗歌理论的新局面。
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 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3.论取境
皎然认为诗歌的取镜原则包括内容与形式统一、要用思与平易自然。 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丑女钟离春)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德而有容乎?又云: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通?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六、白居易的文论思想 (一)白居易的文学与文论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和文论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总结和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强调用诗歌来反映现实,补稗时阙,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当时的创作、推动新乐府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新乐府序》 等论著中。 (二)白居易的文论思想
1.倡言儒家诗教,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顾;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合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与元九书》)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新乐府序》) 救济人病,稗补时阙?(《与元九书》) 2、坚持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3.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夫尚文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首之。
感人心者,莫先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古代文论(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