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的诗论也有它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只肯定汉魏盛唐诗也缺乏发展眼光。 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一)元好问其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后改姓元。出生七个月,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郞等职,金亡不仕。有《遗山集》四十卷,《中州集》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文艺》有传。后世有?一代宗工?、?一代宗匠?之美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二)元好问的诗论观
1.崇尚刚健豪壮,反对纤弱窘仄; 2.崇尚自然天成,反对斗靡夸多; 3.崇尚古风高雅,反对险奇俳谐; 4.崇尚眼处心生,反对闭门模拟; 5.崇尚创新正变,反对以文识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对杜甫《戏为六绝句》的继承与发扬,与后人仿效其体的作品大有不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十、张炎与《词源》 (一)张炎其人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年大将张俊的六世孙,高祖张鉴、父亲张枢均是词人,分别著有《南湖集》、《寄闲集》。宋亡时三十三岁,往燕京蒙古政府求官,失意而归。有词集《山中白云词》(一名《玉田词》)八卷,清人江昱为之疏证,在词史上与姜夔并称?姜张?。 (二)《词源》中的文论思想 1.雅正
雅正是张炎论词的根本标准。
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传,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 2.清空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梦窗《声声慢》云:?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前八字恐亦太涩。如《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前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流。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萦行舟。?此词疏快,却不质实。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3.合律
词是音乐和语言相融汇的艺术。张炎在继承李清照词须?协律?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词应如何协律。
词之作必须合律,然律非易学,得之指受方可。若词人方始作词,必预合律,恐无是理;所谓千里之程起于足下,当渐而进可也。正如方得离俗为僧,便要坐禅守律,未曾见道,而病已至,岂能进于道哉?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宜精思。俟语句妥溜,然后正之音谱,二者得兼,则可造极玄之域。 1.宋代文论有何基本特征。 2.论述苏轼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3.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有何具体内涵。 4.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哪些文论思想? 5.《论诗三十首》体现了元好问诗论观的哪些内容?。
第七讲明代文论
一、明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一)工商业迅速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受到重视
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词录于后,以俟识者鉴裁:?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托,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李开先《词谑》 (二)专制集权与思想控制严密 (三)文化复古思潮盛行 (四)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王学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李贽、公安派及小说戏曲中描写情理冲突产生了直接影响。
(五)小说、戏曲等通俗文艺极为发达 二、明代文论基本特点 (一)浓厚的复古特色 (二)诗学繁荣
主要包括格调论诗学与性灵论诗学,在批评方式上涵括注释、考证、圈点、诗评、诗论等。
(三)戏曲小说评论勃兴
从朱权《太和正音谱》到王骥德《曲律》,对戏曲艺术展开了多维度探讨;小说地位得到提高且探索层面涉及小说艺术的诸多层面 三、明代复古主义文论 (一)明前期的复古思潮 1.方孝孺
主张学古,认为文章当?以法六经为务?,以秦汉文为准,?立言者必如经而后可,而秦汉以下,无有焉?,但在提倡复古同时,倡导师其道而不师其辞,?师其道而求于文者,善学文者也;袭其辞而忘道者,不足与论也?、
?不师古非文也,而师其辞又非也。可以为文者,其惟学古之道乎??他论诗主张学习《诗经》,?《三百篇》后无诗矣。非无诗也,有之而不得诗之道,虽谓之无亦可也?。 2.高棅与《唐诗品汇》
《唐诗品汇》是以评选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编撰者诗学思想,是明初诗歌崇唐复古的突出表现,对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影响。 其主要内容有三:
第一、确立了唐诗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宗、为学习楷模。
第二、强调辨体的重要性。高棅崇尚?雅正冲淡、体合骚雅?之诗作。在李杜之间,他更推崇李白,也可看出他对自然飘逸、神化无迹、出乎天工、依乎无法之作的欣赏。
第三、格调说的萌芽。他所谓格指兴象、文辞、理致,调指声律与韵味 (二)前七子的文论思想
前七子分别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为号召。另外,李梦阳还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这意味着其诗歌主张的变换。 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从之。(《明史·文苑传》) 前七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1.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景明学诗,自为举子历官,于今十年,日觉前所学者非是。盖诗虽盛称于唐,其好古者,自陈子昂后,莫若李、杜二家。然二家歌行、近体,诚有可法,而古作尚有离去者,犹未尽可法之也。故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二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何景明《海叟集序》) 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陈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色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夫诗必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难言不测之妙。(李梦阳《缶音序》)
2.主张严守古法,模拟格调
李梦阳复古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学古并落实到法式是其基本思想。但由此易拘泥于古人法式,陷于模拟蹈袭。与李梦阳不同,何景明则更注重对前人诗歌神情的学习。
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之,实天生之。今人法式古人,实物之自则也。当是时,笃行之士,翕然臻向,弘治之间,古学遂兴。(李梦阳《答周子书》)
仆则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三) 后七子及其文论思想
1.后七子:嘉靖、隆庆年间,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独领风骚的时期,成员还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李王与李何之间的情形一样,主张也大致相类。
2.李攀龙的复古主张较之李梦阳更为激进,对唐诗仅肯定近体诗,对古诗多有批评:
李于鳞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
于鳞拟古乐府,无一字一句不精美,然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古帖尔。
——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
3.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著有文艺名著《艺苑卮言》,涉及诗、词、曲、书、画等艺术。他虽然提倡复古,但不赞成如李攀龙那般拘守尺寸、模拟蹈袭,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意境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及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先河。
4.谢榛: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著有《四溟诗话》,是明代极有价值的一部诗话,除了论述诗歌本质与诗歌创作外,还提倡学古,但也强调表现性情之真。 (四)明代其他复古文论思想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著有《升庵诗话》,在诗学主张上,他提倡复古,推崇汉魏盛唐,但不赞成七子的绝对化倾向,强调学诗要广、重性情,不满宋人以理为诗,还对宋人?诗史?说提出批评: 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於直陈时事,类於讪讦(shàn ji?),乃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古代文论(10)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