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七、韩愈的文论思想 (一)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768—824)字迟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人称为?韩吏部?或?韩文公?。因唐时昌黎韩氏为望族,每自称?昌黎韩愈?,故又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散文家,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二)韩愈的文论思想 1.文以明道
韩愈所谓的?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所谓?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原道》)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二)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善鸣者而假之鸣(《送孟东野序》) 韩愈的?不平则鸣?既包括个人之郁情、失意,更包括?道?之不行,这是对文学创作与个人遭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强调。韩愈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正确地揭示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强调了文学反映现实、抒发性情的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就是对韩愈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气盛言宜
重视作家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紧密关系,即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发展了道德文章传统。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八、司空图的文论思想 (一)司空图其人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著名诗人,诗论家。咸通十年进士,曾任光禄寺主薄、礼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因政治日乱,遂隐居于中条山王官谷,潜心著书。闻哀帝卒,绝食而死。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传世。其诗学主张主要见于《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二)司空图的文论思想
司空图诗学理论的核心是?诗味?说。?诗味?理论充分强调了诗歌内在的艺术美。诗之艺术美不在于语言形式所描绘的物象,而在于寄于语言形式之外的、以诗人情意为中心的艺术境界。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cuó),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则遽(jù)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 ,宜哉。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 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谈)哉?(《与极浦书》) 司空图主张?诗味?的创造需做到?直致所得?(自然写出所见所感,而不事用典)、?思与境偕?(主观与客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统 一和融合)、?不拘于概?(风格、题材切忌?一律?,应多样化)。
司空图在锺嵘、刘勰、皎然等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其美在咸酸之外的著名理论,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审美理论达到了新的水平,对古代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九、关于《二十四诗品》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争论,始于1994年陈尚君、汪涌豪先生的文章《司空图〈二十 四诗品〉辨伪》,此前学界一直认为系司空图之作,该文认为是著非司空图所作。
《二十四诗品》列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 、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象、超诣、飘逸、旷达、流动诸品,多数是谈诗的境界和风格的,但?洗炼?、?委曲?、?形容?、?流动?等品也涉及到了诗的艺术技巧。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简述陈子昂?风骨?、?兴寄?说的基本内涵。 2.阐释分析皎然的?取境?理论。 3.试论韩愈文论思想的基本内容。 4.谈谈你对白居易文论思想的看法。 5.阐述分析司空图的?诗味?理论。
第六讲 宋金元文论
一、宋代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概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一)文官政治的崛起
(二)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三)儒学复兴与理学发展 (四)文风炽盛与诸体并茂 二、宋代文论的主要特征
(一) 尚理崇雅的总体风格;
(二)诗话崛起,并成为宋代文论的重要形式; (三) 宗杜尊韩蔚为时代风尚; (四)以佛禅论诗文极为流行。 三、欧阳修的文论思想
(一)欧阳修及其在北宋文坛之地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为北宋前期文坛领袖,其《六一诗话》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以诗话为名的诗话著作。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七十五卷。《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二)欧阳修的文论思想
1.?文??道?关系:主张文道合一,道胜文至,反对?溺文轻道?。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答吴充秀才书》) 强调为文必先学道,学道必须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能小有成就辄自满足。只有学道到了一定程度,文章才能如泉喷涌,气势沛然。?道胜文至?的观点,深入地论述了?文?和?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规律性,从理论上指导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进行。
2.?穷而后工?
欧阳修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穷而后工?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 ?穷?主要指政治生涯不得志及其身心之困厄。 四、苏轼的文论思想 (一)苏轼及其文坛地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画艺术上,列宋代四大书法家(苏拭、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一百十卷。《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传。
(二)苏轼的主要文论思想
1.反对空虚无实的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有意而言?、?有所为而作?的重视现实的文风。
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南行集序》) 2.?辞达?说
?辞达?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苏轼对之进行了发展。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己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通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虔悴俞括奉议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古代文论(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