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土生土长一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建设和建筑资源保护起到直接指导作用。在普查过程中,可以看到在这不被普遍认为是夯土民居所在地的浙江,同样大量存在夯土建造的民居。
事实上,自2010年本人从事与生土建筑相关的工作以来,在王澍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浙江乡土建筑资源普查之外,还陆续考察了福建省、山西省、甘肃省和云南省部分地区的生土民居。在考察中,不难看出各个地区使用生土方式的差异,大到生土的建造方式,有夯土、土坯、土窑和面层;再到生土材料的结构方式,结构的、非结构的;4,N生土建造的构造方式,如夯土建造模板系统有板式、橡式等。可以看出,各地生土材料的使用方式恰是与当地的民居空间形式和结构形式相适应的,还与当地材料的特点相适应。考察过程中,令人心痛的是,各地的生土民居都正在遭受或面临现代建造方式的冲击。除了人们对于“土房子”惯有的陈旧观念外,高质量的建造技术的欠缺同样是生土民居保存、修复和新建的障碍。因此,生土建筑、生土建造技术的科学性和工程性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我院于2009年筹建、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包含了可开展针对生土建筑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实验室。它与浙江省乡土建筑建造体系的研究相结合,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浙江省乡土建筑材料及其建造进行保护、重现、再挖掘、以至再发展,提供教学、科研和工程的技术支持。这一实验室的建立,是我院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生土建筑研究中心,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造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所在的CRhTerre实验中心的合作项目之一。王澍教授基于对夯土在建构讨论中的学术敏感性,于2009年三次亲赴法国及格勒诺布尔,亲手开启了这一重要合作。为此,本人作为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受王澍教授委派赴法国参加CRATerre举办的为期砥年的DSA—EarthArchitecture2010—2012课程。在法期间,学习了生土材料及其建造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生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理念和技术,还考察了法国当地传统夯土民居和现代夯土建筑,掌握国际生土建筑的最新动态。除此之外,还考察生土材料分析实验室和建造工作坊,全面了解实验室的配备和运作,为回国后我院可持续建造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知识和技术储备。
除了课题研究,实验室的建立还为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提供配套的技术平台。如2011年12月,基于实验室的建设,我院举办“夯土建筑保护与再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交流的同时将浙江及全国的本土建造带入国际视野。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本人与实验室其他成员共同工作,全程跟进程王澍教授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内“水岸山居”的夯土工程,为该工程提供材料测试、配比和建造试验工作,并在施工现场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
本院建筑系的本科教学一直以来强调动手实验,要求一4、二年级本科生主要通过建造实践进行学习,在三至五年级也设置至少两门结合了设计与建造的综合性课程,由此将建造观念贯穿整个建筑学五年的教学,形成一套富有本土特色的建造课程体系。自2010年以来,本人作为主讲教师的夯土建造课程己开展了三次,在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此期间,本人还带领学生先后参与了山西梁村的“堡墙修复工程”工作营和甘肃马岔村的“土筑”农宅建造试验工作营,在工作营中与来自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法国夏佑学院、CRATerre等国内外高校的师生和专家交流学习,与当地的工匠共同建造,学习当地的传统建造技术,并宣传推广现代夯土技术。
本人正是在王澍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一系列培训学习、课程教学和考察实践等工作中逐步深入到夯土建造的研究领域,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工作基础。事实上,这一关于材料和建造的研究方向也符合本人的专业特长,即建筑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学习背景。同时,也鉴于我的专业所限,在对夯土作为结构材料的研究上学科跨度太大,无法进行对于夯土在现代建筑中的结构性应用的结构计算和研究,因此本论文对夯土建造的研究主要从夯土材料的性能、建造技术及其与建筑形式的关系等角度,分析探讨夯土在建筑中的建构表现,以及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土生土长--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1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