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指导,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
0引言
轻质围合。此外,桑佩尔进一步将建造技艺分为轻质和线状构件组合而成的用于围合空问的框架建构,与通过厚重构件的重复砌筑形成体块和体量的土石砌筑这两个基本的模式16。这两种建造模式都导致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语言的产生。在这两种基本的建构模式中,夯土显然不属于前者,那么它是否属于后者,亦或者两者都不属于?实际上,在桑佩尔关于原始住宅的四个基本元素理论中,基础和轻质围合都与生土建造有关,因为原始住宅中基础往往是由夯土技术建造,轻质围合则指的是填充于木框架中的板条抹泥墙”。然而,王澍教授指出,在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中,并未将作为最基础的建筑材料之一的生土及其基本的建造方式之一的夯土纳入讨论的范围。如果说这是因为在现代建筑中,土并不是一种现代的材料,夯土也不是一种现代的建造方式,那么随着夯土这一传统的建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当代建筑中,又该如何来理解夯土的建构形式及其表现性?如果说建构所研究的实质上是构件之间的连接问题,就夯土而言,相对于砌块等小尺度构件的连接,夯土作为整体性材料,的确不太存在材料本身的交接问题。或许这也是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未对夯土进行讨论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夯土建造的科学化、工业化和精细化,现代夯土不再是原有的混沌的状态,已经成为可以被精确研究和讨论的对象。这正是本论文试图加以讨论的论题,并以此试图对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理论进行修正色彩的讨论。
同时,以建构理论为基础的自然建造研究是有其价值取向的。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近几十年来建筑材料更新换代,“低技”的生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极少被应用于新建建筑。而现存的生土民居正在不断地因年久失修而自然损坏,或者是大量地被人为推到重建代之以钢筋混凝±砖瓦房,生态环境被破坏,地方特色正在消失。我院立足于中国本土建筑,对本土建筑的材料及其建造富有紧迫的保护与发展意识。对±、石和木、竹等自然材料在当代的建造应用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现实的生态和人文的双重意义。夯土的可持续性和优异的热工性能,以及特有的建构形式承载着地域性的居住文化和建筑传统,使其成为自然建造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讨论范围限定于土乃至夯土,作为自然建造系列研究的开端。
作为材料的土与生土
土是被人们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如建筑的最初形式穴居就是人们利用了深厚土层可挖洞而居的特点,建造方便、实用坚固。即使人们从地下搬到地面上建屋而住,仍然用土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用于建造墙体、地面和屋顶。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土就在我们的脚下,分布如此广泛,以士造房是一种很自然、很直接的材料选择和建造活动,正因为生土建造的便易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冬暖夏凉),生土曾经大量应用于民居建筑。
我们知道,土从被人们用来造房开始,经历了从生土到烧结土的应用发展过程。作为建筑材料的生土,是指天然土未经焙烧,仅由改变其组成成分的比例(如含水率或颗粒配比等),并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如压实或涂抹等)而用于建造的材料。可见,生土之生体现在未经高温焙烧而直接使用,经高温焙烧后用于建筑上的常见方式则是粘土砖瓦。从材料的强度、防水性和耐久性来看,经过烧结的砖瓦显然比生土有优势,在材料技术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反言之,高温焙烧耗费能源,烧结土无法回归土地,则成为生土在当代这一生态危机时代回归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当用作建造建筑墙体时,相对于粘土砖作为一种被定型了的小型砌体材料在建造上通常仅有砌筑方式的局限性,生土作为一种自然状态下松散的、不定型的材料,具有着极富差异性的建造方式和材料表现力(夯土不过是生土应用的方式之一)。
生土建筑是指以生土材料为建筑主体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图o.1/o.2),作为自然建造的基本材料,目前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造的房屋16肯尼斯 弗兰姆普敦著,王骏阳译.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学中的建造诗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17同上:513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土生土长--以夯土为核心的自然建造研究(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